起源
春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
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当人们在
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8]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
荼”
、
“郁垒”
二神。
“正月一日,
造桃符著户,
名仙木,
百鬼所畏。
”
五代时,
西蜀的宫廷里,
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
“春联者,即桃符也。
”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
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
-
3]
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
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
,不论是挂桃符、贴年
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
“封印”
,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让邪
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
“封”
,是封闭、阻隔之义;
“印”
,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我已
经封起来了。
[1]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
在明代开始盛行,
到了清代,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
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
“喜气临
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
发展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
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
0610
)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
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
723
年)
,较
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
240
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的世界纪录,
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
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
不仅自己挥毫书写,
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
可分为门心、框
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方”也叫“门
叶”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9]
。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
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
录》记:
“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
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
唐朝以后,
除了以往的神荼、
郁垒二将以外,
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
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
立于门旁镇守,
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
其后,
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
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
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
户户挂桃符
(即今春联)
的盛况。同时,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
符,
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
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
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
“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
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