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偶所谓对称句,就是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不要求完全相等或对称,不要求完全工整的句子。对称句,我国古代称为骈偶句。中文名: 骈偶现在称谓: 对称句简介: 两两对举出现举例: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提起骈偶句,人们自然会想起六朝时期的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其实,骈文是过分地讲究骈偶,所以要反对;现在的高三学生作文中骈偶句子少见,所以要提倡鼓励。骈偶句,只要运用得当,能给文章增色不少。你说呢...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与“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蛮多的《醉翁亭记》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这不仅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而且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一、20个成语解释:1.浓眉大眼 形容眉目端庄,富有生气。多指男子。 2.心平气和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3.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形容态度多变。 4.生龙活虎 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5.回嗔作喜 嗔:生气。由生气转为喜欢。 6.拂袖而去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7.肝胆欲碎 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8.愤愤不平 愤愤:很生气的样子。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9.勃然变色 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10.别开生面 生面:新的面目。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11.活蹦乱跳 欢蹦乱跳,活泼、欢乐,生气勃勃的样子 12.百花争妍 妍:美、艳。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13.出生入死 经历生死失挫折14.惊喜交集 交集:交错在一起。又吃惊,又高兴 15.大喜过望 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16.怫然不悦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17.抚掌大笑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18.欢呼雀跃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19.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20.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二、5个骈偶成语解释:1.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4.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5.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我。。知。。道加。。我。。私。。聊
1. 旧梦醒时旧梦去2. 对出诗词下句要注意工整对仗,类似对联。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形式: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能“联”起来(平仄相对),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3.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来日雪晴山河归【繁华雨、落尽、空城】 【清晨雾、漫染、闹市】来日雪晴山河归来日雪晴山河归来日雪晴山河归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全篇之魂。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总体描绘分别之况。分别总是痛苦的,谁不希望彼此朝夕相处,但由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分离。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之时,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很自然的一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就带出了七种离别之痛。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 此乃富贵者之别。十分地讲究排场,壮丽的车马,精美的服饰,丰盛的酒宴,加以美人、音乐。但分别的场面越壮观则分别之痛就越深,外表的、暂时的快乐终究掩饰不住“造分手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聂政、专诸、荆轲等为报知遇之恩而以剑行刺来报答的“泣血为别”是属于剑客游侠之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等悲壮式的离别还是颇能震撼人心的。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这段描绘的是从军之别。在“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乱年代,从军之别无异于生死离别。不同于游侠之别的是这是迫于无奈,故而感伤的气氛就浓郁的多了。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可班荆兮憎恨,惟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绝国”在今天看来应指边疆,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状况下,“绝国”岂非是天涯海角。“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前。”的远赴“绝国”之别也是“视乔木兮故国,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本段写夫妇之别。“君居淄右,妾家河阳。”看来所描绘的是两地分居夫妇的绵绵相思。春、秋、夏、冬一年四,多么缠绵,多么幽深,足以让人想象出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暂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这是方外之别。要想脱凡超俗,总不是很容易的。即便是得道成仙的方士对尘世也是依依不舍的。“高处不胜寒”想来没多少人愿意离开喧嚣的人间而忍受孤独。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最后一种也是最精彩的一种分别是写的男女情人之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辨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着乎?春秋代序,岁月不居。世事循环无端,因而也就在无数次地上演着分别之“戏”。这些“戏”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其貌。即“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怒,有怒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写的各类分别之貌,或刻划鉴别时的衔涕伤神,或描写别后的四季相思,或慷慨悲歌,或缠绵往复,写得参差错落,丰富多采。总评:六朝时代,骈文甚是繁荣,《别赋》句式,多用四、六言,可以说是骈赋的典型。但文中也夹杂着三、五、七言的句子,藉以舒畅文气。而七言的句子,往往中间镶以“兮”字,使音节纡缓。例如“怒复怒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读来委婉回环,一唱三叹。赋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四字句最注得人们注意的,约有三类。第一类是由名词与形容词组成。“辽水无极,雁山参云”便是。第二类由两个名词、两个动词组成,次序可以颠倒,但意义互相贯连。例如“割慈忍爱,离邦云里。”“驾鹤上汉,骖鸾腾天。”第三类以副词领起,主谓在后,象“闺中风暖,陌上草薰。”句式匀称多样。夸饰、对偶、用典都是一般骈赋的特色。《别赋》也是如此。赋中的骈偶句,俯拾即是,但稍加分析,却有不少变化:有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有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见红栏之爱露,望青揪之离霜。”也有复句对复句的,象“琴羽张兮萧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日出天而耀果,露下地而腾文。”《别赋》所采用的是典型的总分总的行文结构。首先提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语作为全文的主旨,总起数句,然后自然地由“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一句转而描绘各类分别的场景。后又一缩,以”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决之情者乎!”作结。全文结构紧凑,前后呼应。“全篇神理贯注,一线穷成,文势如尽恋叠,万壑千岩,虽蜿蜒千里,而实钟子一脉。”事实上,《别赋》和《恨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在结构和行文上。当然,由于文章所写内容,则其基本格调也就各有特色。《别》、《恨》二赋,即有六朝骈体华丽的辞藻,又兼有有代律赋优美的声凋,无怪流传至今而仍脍炙人口了!就是说能让人感到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而已,黯然销魂就是指心情郁闷,魂不守舍别赋(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译文: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湿车前轼木。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