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楷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上小学时就写的一手好字,特别是毛笔字,写的更是龙飞凤舞,笔画流畅又大气,不光是学校老师表扬他,左邻右舍也都夸奖。因为他年年帮邻居家写对联,郑小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因为写对联的事情,郑小楷他们在陕北插队时还写对联作弄过陕北老乡,幸亏陕北老乡淳朴宽厚不计较,不然的话,郑小楷非得挨一顿骂不可。每当说起当年在陕北给乡亲们写对联的事情,郑小楷就觉得不好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1月23日,郑小楷他们九名北京知青来到了陕北的前曹家河大队,他们被分派在前曹家河二队插队落户。这九名北京知青五男四女,都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们是同一个班级的,临毕业那年,郑小楷是班里的班长。副班长叫陈军,也和郑小楷一起来到了前曹家河二队。
前曹家河大队的地理环境还是不错的,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原来的一个村庄变成了前曹家河大队和后曹家河大队,村东和村西都是山,那里真的是有山有水。只可惜村东村西的两座山都是荒山,土壤贫瘠,几乎是寸草不生。那条河也不是清水河,每年的雨季都会爆发山洪,浑浊的河水就像黄河水一样,比黄河水还浑浊。到了冬春季节,河水基本干涸,当地的乡亲们照样为吃水发愁。美其名曰那是一条河,不如说是一条泄洪沟更为确切。
就是因为前曹家河的自然条件不好,乡亲们的生活都不富裕,谁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郑小楷他们来到前曹家河二队后,二队的曹春阳队长就把这九名北京知青安排在了陈大伯家。陈大伯家的大儿子在县里当副县长,春天的时候陈副县长把他爸他妈接到县城享福去了,陈大伯家的两孔土窑也就空闲下来,北京知青正好男士住一孔土窑,女生住一孔土窑。知青们居住的地方是解决了,只是他们的口粮还没领回来,知青们暂时不能自己做饭,曹队长就安排知青们临时到社员们家里吃派饭。
当时正是腊月天,陕北的腊月真是冷得要命。当时陈大伯进城时,他家的烧柴都送给了旁人。知青们来到后,曹队长只好把队里垛在村外场院的农作物秸秆给知青们挑来了两担,好让知青们烧炕取暖。曹队长说了,等把知青们的供应粮从公社粮站领回来,就带领知青们上山打柴。队里那点豆秸和玉米秸秆是牲口的口粮,可不敢让知青们当柴火烧。
九名北京知青分成了两组到社员家里吃派饭,男知青一组,女知青一组,一家吃一顿。第三天吃派饭,郑小楷他们五名知青去了社员曹东山家。那天是午饭,知青们一人就吃了一个像牛眼珠子大小的玉米面馍,再吃就是菜团子和康团子了,一人一碗玉米糊糊,一人一块像小手指一样的咸菜。那菜团子和康团子苦涩粗糙,真的是难以下咽,五名男知青都吃了半饱。相比之下,那三天的派饭,曹东山家的最差。
等知青们吃完了一轮派饭,曹队长已经把知青们的供应粮领了回来,他还带领知青们到山上打了两天柴。看知青们都不会打柴,也不敢攀沟崖,曹队长就把社员们都召集起来,专门上山为知青们打了一天柴,他说前曹家河没什么好吃的,不能让北京来的知青挨饿再受冻。
转眼就到了腊月二十六,那天是沟坝大集,九名知青都跟着曹队长去赶集。曹队长帮知青们买完菜油、猪肉等年货,知青们还买了鞭炮。曹队长买了自己家的年货,然后又买了几张红纸和笔墨。陈军看曹队长买了红纸和毛笔墨水,就问曹队长:“队长,你也会写对联啊?”
曹队长笑了笑说:“斗大的字我都认不了几升,哪会写对联呀。后曹家河的大队会计会写毛笔字,年年都是他帮咱们写对联。”“队长,今年不用去请人家写对联了,郑小楷毛笔字写得好,让他给乡亲们写对联。”陈军说完,看了郑小楷一眼。
郑小楷笑了笑说:“就怕写不好,惹乡亲们笑话。”“啊呀,这个你尽管放心,咱二队就张会计识字,还有几个年轻后生读过几年书,谁也不会写毛笔字,更不会有人笑话。”曹队长赶忙笑着说。
说到了写对联,郑小楷和知青们才突然想到,他们居住的窑洞也得贴春联啊,过年就得红红火火的,不贴春联成何体统。郑小楷赶忙掏出一块钱,也买了几张红纸和一瓶墨。看曹队长买了毛笔,郑小楷就没买毛笔。
图片来源网络
赶集回来,吃罢午饭,郑小楷就开始写对联,他把在集市上买的那几张红纸都写成了对联,知青们住的那两孔土窑贴剩下,可以送给乡亲们。
听说北京知青会写对联,前曹家河二队的社员都来央求郑小楷帮忙写对联。看乡亲们这么高看自己,郑小楷是来者不拒,全队社员家的对联他都答应帮忙写。曹队长还让郑小楷为队里的牲口棚也写上几付对联,每个牛石槽上都要写几个字,比如槽头兴旺、六畜兴旺等等。由此可见,曹队长对队里的那几头生灵有多么重视。
挑灯夜战,几乎是一个通宵,社员们送来的红纸都写成了对联。有的社员家也养了几只鸡和羊,也有两家养猪的,社员们也说出了在鸡窝、羊圈和猪圈贴对联的想法,希望北京知青也给写一下这样的对联。郑小楷一气就写了十几付这样的对联,比如:槽头兴旺牛气壮
春暖花开犁地忙;人勤一世千川绿 ,牛奋四蹄万顷黄;人勤牲口壮,粪多土地肥;牛驴欢聚贺新岁,老少勤劳话丰年;还写了横批:六畜兴旺、槽头兴旺等。
第二天(腊月二十七)吃午饭的时候,曹东山拿着一张红纸来央求郑小楷帮他家写对联。陈军当即就把写好的对联给曹东山拿了两付,还给他多拿了几张横批。曹东山千恩万谢,高兴地回家去了。
年三十上午,曹东山的婆姨用水瓢给知青们送来了几块豆腐,她说娃他爸自己做的豆腐,给知青们尝尝。那天可巧曹队长也在知青点,等曹东山的婆姨走了,曹队长说:“曹东山家三个娃娃还有一个瘫痪的母亲,他家的日子苦呀,除了给老人吃点真粮食,曹东山一年顿顿菜团子糠团子,他家六口人一个劳力,咱二队数他家的生活困难。”
听了曹队长的话,郑小楷和陈军终于明白了,那次在曹东山家吃派饭,为什么数他家的派饭孬。知道了曹东山家的生活状况,陈军突然后悔了,他后悔不该把:人勤牲口壮,粪多土地肥和牛驴欢聚贺新岁、老少勤劳话丰年那两付对联给曹东山,特别是横批六畜兴旺和槽头兴旺,更是不妥当。
等曹队长回家了,郑小楷和陈军赶紧拿了两付对联去了曹东山家,到那一看,曹东山早就把对联贴上了,看到土窑木门上贴的那两付对联,郑小楷和陈军满脸通红,他俩正要动手揭下贴在门上的对联,曹东山从窑里迎了出来,笑着说:“啊呀,贵客临门,快窑里坐。”“曹大叔,对不起,你家的对联拿错了,我错把队里牲口棚的对联给你家了。”看到热情善良的曹东山,陈军红着脸说出了实情。
一听是这个事情,曹东山哈哈笑着说:“木事(没事),咱庄稼人过年贴对联就是图个红火喜庆,贴什么都一样。”“曹大叔,这是给你家写的对联,把门上的揭下来,再把这个贴上。”陈军把拿在手里的对联递给曹东山,就要去揭土窑木门上的对联。
曹东山赶忙拦住陈军说:“贴上的对子是不能揭下的,就这样,不要揭了,这两付对子哦留到明年再贴。”
看曹大叔执意不让揭门上的对联,郑小楷和陈军只好红着脸离开了。
过后,队里有人看懂了曹东山家的对联,就问他:“谁贴的对子?咋弄的?哪有这样写对子的?这是骂人哩。”“啊呀,木事木事,是哦自己贴错的,人家知青帮哦写的对联在窑里放着哩,明年再贴,这是队里富余的对联,我就贴上了。”曹东山却把责任都揽在了自己身上,没说知青半个不字。
之后的日子里,知青们经常想办法帮曹东山家一把,他们尽量节省一点口粮送给曹东山家。每次回北京探亲回来,大家都会给他家送一点从北京带来的特产。知青们虽然给了曹东山家很多帮助,可郑小楷和陈军还是觉得愧对淳朴善良的曹东山,当初真不该小肚鸡肠作弄人家。
图片来源网络
时隔这么久,每当说起写对联戏耍曹东山家的事情,郑小楷和陈军心里就很难受,当初真不该这样对待淳朴善良的陕北老乡,这件事成了他俩心里永远的自责和愧疚。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