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对联-对联的格律要求的口诀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11 8:24:41 人气:6 加入收藏 标签:结构 平仄 对联 上下

1、联律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2、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3、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资料图】

4、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5、”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6、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

7、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

9、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10、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11、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12、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所以是可以的。

13、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14、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

15、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16、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17、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18、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

19、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

20、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

21、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

22、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23、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

24、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

25、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

26、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

27、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28、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29、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

30、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31、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32、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33、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34、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

35、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36、五、是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37、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

38、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上下联平仄相反。

39、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40、(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41、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

42、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43、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

44、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

45、“联”就是要内容相关。

46、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47、扩展资料对联又叫春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48、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49、要谈起这个春联,要追溯到很远,它的根源就从对对子说起。

50、春节前讲春联,不仅合时令,而且有必要。

51、因为现在春联很普及,但春联知识却很不普及。

52、我的思路是:由对对子论及联语,再由联语论及春联,因为春联是从属于联语的,而对对子则是春联的基础,所以本文从基础说起,以期使大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

53、“对对子”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联语、春联都理解成对对子,比如旧时蒙学读本中,就有一本叫做《笠翁对韵》,它是为写诗词做准备的,讲的就是对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54、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55、”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当中,汉语是最适合对对子的,因为它一字一音,又没有词尾变化,加上声调丰富,天生就有一种整齐的结构美和多变的节奏感,这是独一无二的。

56、如果要把英语的“天”与“地”相对,就变成了sky对land,是很难做到结构上的整齐的。

57、对对子在我国童蒙教育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此想到一则郭沫若对对子的故事,郭氏六岁时,私塾老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钓鱼。

58、同学们对以射鸟、养虫、拍蝇等等,唯郭以打虎对,老师大惊喜,说是看出了这个孩子今后必成大器。

59、其实岂但童蒙教育,对对子是旧时文人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交往和游戏的重要手段,留下的佳话不胜枚举。

60、由此又想到一则当年陈寅恪先生用对对子考学生的故事,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又可能是语焉不详,“版本”多多。

61、据比较可靠的说法,那是在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当时的系主任刘文典先生请陈寅恪出试题,陈先生在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之后,雅兴未尽,又出了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

62、陈寅恪先生心中自拟的答案是“胡适之”。

63、两者实属佳配:就人物言,一虚一实,一古一今,一武一文,已是十分精当。

64、而胡适倡导白话,反对文言,抡起大棒打向所谓的旧文化,亦是“大闹天宫”之举;就语辞言,胡、孙二字加个反犬为“猢狲”,至于“行”对“适”,“者”对“之”,其意自明也。

65、令陈先生十分欣喜的是,还真有两位考生以“胡适之”对之,这两位考生后来也是鼎鼎大名,一位是语言学家周祖谟,一位是历史学家张政烺。

66、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对对子是可以发现人才的。

67、上面所举两个掌故归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68、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所说:“对对子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的多个方面,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能否分别平仄声,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以及测验思想条理。

69、”然细考之,对对子和联语还是有所区别的,用来对对子的可以是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或者句子;而联语只能是句子。

70、“联语”的类别 如果把春联说成是联语的一种,那是犯了个小小的逻辑错误的,因为春联只是联语的三大类下面的一种。

71、从逻辑上说,联语主要包括对偶、对联、对仗三大类,而这三者的共同点是:其一,均为两两相对的句式;其二,均需要讲究平仄。

72、这就是联语最基本的特点。

73、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三者的不同之处。

74、先说对偶。

75、对偶是行文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在骈体文中的应用尤其广泛。

76、比如庾信《哀江南赋》中的“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77、相对而言,对偶在规则的要求上稍许宽松,比如上述三例,下句都是以仄声煞尾,这在对联和对仗中是不允许的。

78、再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上下两句都有相同的字(之、而),这在对联和对仗中也是不允许的。

79、再说对仗。

80、对仗是格律诗的组成部分,在五言七言律诗的八句当中,要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两组句子对仗。

81、与对偶和对联相比,对仗在规则上要求最严,在词性、结构、平仄诸方面都有近于苛刻的规定。

82、五律试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第五第六句为例: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83、先看每个字的词性,“远”和“晴”,都是形容词;“芳”和“翠”,原本也是形容词,在这里名词化了,“芳”是芳香,“翠”是翠色;“侵”和“接”都是动词,“古”和“荒”都是形容词,“道”和“城”都是名词。

84、再看句子的结构,远芳、晴翠,都是偏正结构做主语;侵、接,都是动词作谓语;古道、荒城,又都是偏正结构做宾语。

85、最后看平仄,按规则,五言的重点是看第二和第四两个字,如果上句第二字是平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仄声;下句反过来,第二字要仄声,第四字要平声。

86、如果上句第二字是仄声,那么这一句的第四字就要平声;下句也要反过来,第二字要平声,第四字要仄声。

87、最末一个字,上句必须仄,下句必须平。

88、看白居易的这副对仗,上句:“芳”是平声,“古”是仄声;下句:“翠”是仄声,“荒”是平声。

89、最末一个字,“道”是仄声,“城”是平声。

90、以上所说是最基本的规则,具体运用时情况还要更复杂些。

91、七律则以杜甫《登高》中的第三第四句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92、词性与结构因篇幅关系从略,只讲平仄。

93、按规则,七言要看二、四、六三个字,要么平仄平,要么仄平仄。

94、如果上句平仄平,下句就要仄平仄。

95、总之上下正好相反。

96、杜甫这两句的二四六处,上句是边、木、萧,平仄平,下句是尽、江、滚,仄平仄。

97、再看末字,上句的“下”是仄,下句的“来”是平。

98、最后说对联。

99、对联是独立的文学样式,规则上应该也是照此办理的,但由于对联的字数没有限制,所以除了五七言之外,其他长句的平仄是可以适当放宽的。

10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54604.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