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学形式之一的对联,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化,逐步完
善了它的格式。特别是受格律诗的影响和清代以后韵文学的总结归纳
后,对联的平仄也约定俗成或“法定”成了固定的格式。尤其是上联
末字必须仄声,下联末字必须平声,已然成了无人敢突破的“法定联
律”。中国友谊出版社
1991
年出版的《中国对联大辞典》,竟然为了
平仄合律,将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改为“于斯为盛,
惟楚有材”。这种只重联律忽视意境的做法,必将造成传统文化承传
的误区而遗患后人。笔者经多年的声律效应实践和学习,就对联上下
联末字平仄,谈点我见。
实际上,现代约定俗成的联律是由律诗的“颔联”和“颈联”演
化来的,以律诗的规律,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
这是毫无疑问的。律诗的平仄是为了音乐和节凑的协调而定的。仄声
是短促的发音,放在末尾,给人一种突然中断、不协调,不流畅的感
觉。而平声却有余味悠长,耐人回味的音乐美感。就是现代或古代的
歌曲结尾都不会有半拍或一拍等突然收尾的乐曲。律诗和由律诗演化
来的现代联律,约定俗成了上联末字是仄声,下联末字须是平声的规
律,是有道理的。
但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和变化的、绝对真理,不可超越和改变的定
律放在文学创作中来约束今人和后人的做法,必然限制人们的创造、
创新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对联,若形不成大众参与创作,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局面,突不破固化的韵格律调,要想继承都很困难,何谈发
展。一位外国学者曾这样评价我们:“中国是一个聪明与守旧的民
族”。我们的聪明,使我们创造了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的守旧又限
制了这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