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对联-北宋县令老来得子写对联庆祝,落魄中的吕蒙正路过:你命不久矣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8 12:06:41 人气:5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但是 如此 生活 并且 出身

寒门贵子这一事放在当今,仍旧是一个能引起热烈讨论的话题。

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如今,众所周知,出身寒门,便很难与豪门之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倘若这人想要在多年后与豪门贵子一般得到相同的待遇和地位,阻挡在前方的不仅仅是权势、金钱、名声,还有寒门之子自身的努力、眼界还有机遇。

放在如今,社会的进步已经为寒门之子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尚且困难重重,古代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却有一人即便出身寒门,仍旧三度拜相,站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上地位。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便是吕蒙正。

流传至今的千古奇闻《寒窑赋》便是由他所著,赋中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至今被后人传唱。

真正成为了寒门出贵子的典范。

01幼年时期艰难求生

吕蒙正虽说是寒门出身,自己历经艰苦走上仕途。但是,在他出生之时还算得上是豪门之子。

吕蒙正出生时,他的父亲吕龟图时任起居郎,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这份差事在当时的地位并不低,因此吕家也是家境优渥。

母亲刘氏是吕龟图的正妻,作为长子长孙,吕蒙正本该生活轻松自在,不愁吃穿。

但是,吕龟图家中妻妾成群,并且他宠妾灭妻并不爱护吕蒙正的母亲。一日,吕龟图听信了小妾的谗言,扬言要将刘氏赶出家门。

刘氏管家多年,将吕家管理得井井有条。怎料丈夫看不到多年来她的付出,还轻信小妾的谗言,不将嫡妻放在眼里。

并且刘氏出身名门,性情刚正,绝不求饶。她也深知此处吕蒙正再待下去不仅毫无益处,反而会耽误他的一生。于是母子二人便从此离开了吕家。

刘氏虽有娘家可依,但是在当时,女子出嫁便不能再回娘家,刘氏为了不给娘家添麻烦,便带着年幼的吕蒙正独自在外生活。

母子二人生活得十分艰苦,吕龟图做得决绝,把母子二人赶出家门后便再也不多过问。

无处可去的吕蒙正和母亲刘氏只好在河边的窑洞艰难谋生。

从家境优渥、人人尊敬的富家小少爷一下子跌入底层变成贫民,这样的天差地别并没有使吕蒙正的心境发生变化,更没有怨恨母亲带他离开原本富足的生活。

相反,看到母亲的境遇和刚烈的性格,吕蒙正更加坚定了要好好读书的念头。

平日里,刘氏做些女红手工,吕蒙正捡拾些柴火、给别人做些短工勉强维持母子二人的生计。

挨饿受冻也是常有之事,但是,即便是如此也从未打消吕蒙正坚持读书的念头。家中的钱多数也都给吕蒙正买了书供他学习。

刘氏的悉心照料和引导,加上吕蒙正对读书的渴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使他成为了一个满腹诗书、出口成章的人。

但是,即便长大后的吕蒙正满腹经纶,仍旧无法改变家中贫苦的现状。为了果腹,吕蒙正甚至捡拾过别人丢弃的食物。

其他人看到生活得如此不易还要搞学问、读诗书的吕蒙正,经常以此来嘲笑他。但是他也不以为意,现在看来就是他们与他便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不管是河边的窑洞还是路边简易的茅草屋,都有吕蒙正日夜苦读的身影。

也正是这一段落魄、艰难、生活在泥沼中的成长经历,让吕蒙正更加懂得人间疾苦,深知底层老百姓生活的不易。

并且即便生活得如此困苦,他也从未怨天尤人,也不曾记恨耻笑过他的人,这也为他以后入仕当官、三度拜相奠定了基础。

02对联改变人生轨迹

长时间的学习除了让吕蒙正出口成章,还习得了一手好字。以此,在学习之余,吕蒙正便摆摊靠卖字作诗为生。

这日赵员外家喜得贵子,以为是老来得子,更称得上是一件大喜事,于是邀请各路读书人来写一副对联热闹一下,讨个好彩头。

就在赵员外门口热闹之际,吕蒙正恰巧经过此处。

他衣衫褴褛,粗布破衣,皱眉又严肃地正立于人声喧闹的门口,与门口那群兴致勃勃、高谈阔论的儒生形成了明显对比。

一副写着“子当承父业,臣必报君恩”的对联被高高举起,其余人无不大声赞叹。正当众人高声喝彩之际,吕蒙正的一声嗤笑一下子就打破了众人原本欢乐的场面。

一看是个穿着简陋的穷书生,众人纷纷露出嘲笑的神情,还有人说着:“一个穷书生过来到什么乱,你懂什么赶紧走!”

吕蒙正听后也毫不恼怒,这样的言论他根本不会为之所动。并且当场对出对联“举目纷纷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腰间拔出龙泉剑,斩断穷根永不穷。”予以回击。

但是对联的作者倪兴官听到后气急败坏,以为这个穷书生故意来捣乱,并且这一声嗤笑已经让他在众人面前落了面子,于是想赶紧把这人赶走。

但是在倪兴官还未开口之际,吕蒙正却先开了口:“如此对联,也敢大张旗鼓地贴出来,也不怕被人笑话。”并且脸上鄙夷的神情也毫不遮掩。

身为户部侍郎儿子的倪兴官听到这一说辞,再看到他张狂的模样,顿时气急败坏连说要拉这人去官府。

倘若一般人听到要被拉去官府,便不再出声,更何况是寒门出身的吕蒙正对上真正的豪门之子倪兴官。

但是吕蒙正一听要去官府,脸上不屑地神情更甚,“去官府,当然可以,只不过去了官府就不知道是谁要掉脑袋了。”

一听到这番话,一直在远处看着的赵员外连忙赶了过来上前询问:“阁下何故出此言论,是这副对联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指点一二。”

吕蒙正看到赵员外如此连忙向其解释:“这副对联,子在父前臣在君前,并且君臣父子位置颠倒,实在是无视纲常,颠倒人伦,蔑视君王之举。这样的对联贴出去,恐怕命不久矣。”

赵员外这才恍然大悟。

在宋朝,纲常伦理和律法制度都十分严明。若是有心之人看到如此对联贴在自家门口,必定会生出祸端。

如此一想,赵员外非但没有埋怨吕蒙正扰乱了自己儿子的诞生喜宴,还十分感谢这个年轻的读书人的勇敢之举。这样刚直的性格,和有话直说的举动在当时也并不多见。

于是赵员外便邀请吕蒙正再为自己重新做一副对联,但是吕蒙正说也不必如此麻烦,只需要将顺序颠倒,换成“君恩臣必报,子当承父业。”即可。

几番对话下来,赵员外看到这个年轻人不卑不亢并且也有真才实学,将来必定有一番大作为。便想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他。

倪兴官见状,嘲笑吕蒙正改正对联是假,攀龙附凤是真。让吕蒙正再次用对联回击了回去这才灰溜溜地走了。

赵家女儿黛菊虽在后院,却也知晓了前院发生的事情,得知父亲要将自己许配给那个穷书生时,虽然知道自己父亲的为人,却也想亲自试试他的才学。

便出了一道对联“因荷而得藕”让吕蒙正对出下联。这样一副对联虽然看似简单,实则真正饱读诗书之人才能顺利对出。

并且,如此举动,还能让这个自己的未来夫君知晓,自己也是有真实才学之人,不可随意对待。

吕蒙正拿到上联时,也立马得知了黛菊的真实意图,在稍作思索片刻之后也对出了下联“有杏不须梅”。在拿到对联后,赵家女儿也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

如此,二人也算是因为对联而定情。

在赵员外的撮合下,二人很快成婚。婚后二人相敬如宾写诗作词好不惬意。并且,赵氏在闺阁时便是才女,更出身名门,有眼界有才学,在吕蒙正考取状元时也做了许多帮衬。

许多人都对赵员外仅仅因为几副对联,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没有家世、没有钱财的吕蒙正而感到不解。

但是赵员外却看出,此时的吕蒙正虽然寒门出身籍籍无名,但是他有真才实干满腹经纶,不日便有出头之日,并且这个年轻人面对嘲笑不卑不亢,面对众人面前自己的夸奖也毫不骄傲,可以看出,这人日后大有作为。

03高中状元开启仕途

有自己多年读书的积累以及妻子的帮衬,不出赵员外所料,在婚后的两年也就是公元977年,吕蒙正便高中状元,一举夺魁。

吕蒙正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为人刚正,做事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虽出身寒门但是为人宽厚、看待事情的眼界也丝毫不比其他出身豪门望族的人差。

宋太宗看到有如此才情之人,也是十分喜爱。公元980年,宋太宗亲自任命他为左补阙、知制诰。得到如此重任,吕蒙正也毫不张扬,依旧兢兢业业,勤恳工作。

公元988年,吕蒙正被授予宰相之位,开始了他三度拜相的传奇人生。

能成为宰相,除了吕蒙正的才情,还因为他的宽厚待人,敢于进言,眼界长远。

吕蒙正的宽厚待人先是体现在了自己的父亲身上。自己幼年生活困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宠妾灭妻,诸多人的嘲笑也是因为自己出身寒门。

但是吕蒙正依旧不计前嫌,在自己做官之后,将父母都接来同住。但是考虑到怕自己的母亲心中难受,便让二老分院别居,分别照顾。这一举动也赢得了相当多人的夸赞。

对待自己的同时,吕蒙正亦是如此。

在他最初进朝为官时,刚走上朝堂,便受到了他人的嘲讽。这人张口便是,“如此之人也能入朝为官?”

听到如此言论,与吕蒙正同行之人都听不下去,但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并且在好友要问清这人姓名时,却遭到了吕蒙正的拒绝。

他神色淡然:“知道这人的姓名,我便很难忘记,于我于他都没有什么好处,我也没什么损失,不如不知。”

其余人听到,皆叹道自愧不如。就连宋太宗对于吕蒙正的评价都是“蒙正气量,我不如。”

对待君王,吕蒙正敢于谏言,忠心大胆。

一年正月十五,宋太宗召集群臣参加宴会,高兴之际宋太宗自夸道是因为他的治理,让人民百姓生活幸福,社会繁荣昌盛。

其他大臣纷纷赞叹君主的治理有道。只有吕蒙正在此时站出,躬身向前,反驳宋太宗。

皇帝的所到之处,百姓因此聚集,生活富裕繁荣昌盛。但是,在距离皇帝远又看不到的地方,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要想真正让所有百姓都生活富足,皇帝还要看得更远些。

此话一出,虽然扫兴,但是宋太宗也深知吕蒙正的意思。即使在如此合宫乐宴上驳了他的面子,但是吕蒙正的忠心,也是可以见得。

如此的进言,也正是因为吕蒙正出身寒门,他比其他人更懂得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苦。寒门出身,并不是他仕途上的枷锁和丑闻,而是一种勋章,见证了他的成长。

他的《寒窑赋》也是因此而作,和他的传奇人生一般成为千古奇文,激励着后人的成长。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54143.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