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下联一出,成就经典佳对
中国的历史源广流长,厚重的历史底蕴也培养了温润如玉的华夏民族。春节,这个中国的代表性节日,有许多代表着中国人独有的温度和浪漫的传统习俗。
春联就是其中之一的习俗,不仅寓意吉利,也是传承下来的文化。通过对联,不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体现了文人雅士们傲人的才气。
有许多千古绝句,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今天我们来讲一联,下联一出,更是妙不可言。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其韵味极其醇厚。我国作为盛产诗词的大国,对联就像是更加精炼的诗词。二者在语法和对仗上有很多相同点,虽然精炼,却也更能够体现出我国深远的文化内涵。
对联是一种对偶的文学,讲究对仗。除了深远的内涵,也是一种展现书法的方式。通常人们会将对联悬挂在门前柱上,可见对联早已巧妙地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创作一幅对联,不仅要追求语言上对仗,也要注重文字上的对仗。对联追求的对仗是什么样的呢?
一般情况下,对联要求字数,词性,平仄,句法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做到这些要求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
一幅好的对联,除了这些基础的对仗工整,更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才华,更能够表现出他们的文学造诣,这也侧面反映出了我国优秀的文化底蕴。
从小的方向上来看,对联代表了作者自己的能力才情,但往大的方向上看,从对联中,能够给历史学家提供很重要的历史依据。
与此同时也能够看出作者生活的年代中独有的民俗风情。因此,对联体现的是时代的精神,和作者自身的追求。
除此之外,古时候文人雅客们用作娱乐和一较高下的文学形式为何能够传承至今呢?对联的运用,从五代十国期间就开始了。
这种文化形式,历经了千百年,通过人们的传承延续至今,不得不归功于华夏民族的智慧,将文化的韵味,历史的变迁融汇进短短的对联中。
而对联也将文人墨客们生动的故事展现得更有趣味,更加能够体会出他们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在古代,文人墨客消遣的方式不多,注重才情的他们,将吟诗作对当做娱乐消遣的方式之一。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清朝期间,有一位刘员外,她的女儿翠花,早已过了该婚嫁的年纪,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女。
父母为她的婚事操碎了心,可面对父母介绍的人,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富贵人家,翠花都不愿意嫁。
面对父母的“催婚”压力,再加上翠花想找一位与自己情投意合,兴趣相投的夫君,她便举办了一场对联招亲大赛。
举办的当天,由于翠花知书达理,外貌姣好,前来招亲的人将刘员外家围得里三圈外三圈。无论是什么身份,家庭富裕与否,什么样的人都想来一度翠花的才气与芳容。
翠花出了一句上联:“天字出头为我夫”,所有人都跃跃欲试,有人对下联,“女旁横山是咱妇”,翠花显然不,满意。
“女自有心方成媳”,翠花看到这个答案便欢喜得不得了,这是出自一位书生的口中,翠花由于书生的才情,对书生产生了感情。不久便和这位书生成了婚,婚后也总对对子,以此为夫妻二人间的小情趣。
感情是可以通过才情瞬间就迸发的,在民间很常用的对联,在皇宫贵族中也是经常用来娱乐,表达感情的方式之一。
众人都知道杨贵妃是个绝世美人,但她的才情和智慧却也是不容小觑的,有这么故事不仅表现了她的个性,也表达了她对唐明皇的感情。
一天晚上,杨贵妃与唐明皇共同赏月,唐明皇见眼前的美景,有感而发,两人开始对对子。唐明皇脱口而出上联“二人土上坐”,机智聪慧的杨贵妃思索片刻便对到“一月日边明”,唐明皇听后龙颜大悦。
杨贵妃的机敏在这句下联中显露无疑。唐明皇的上联,确实不够出彩。反观杨贵妃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寓意也极其有深意,她将唐明皇暗喻做日,表达了自己作为月需要有日的存在,才能展现出淡淡的光亮。
杨贵妃的对子实属巧妙贴合,更加体现了杨贵妃的才情和机敏。
古人吟诗作对是日常消遣的方式,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对联,是这样产生的。
有这样一群才子,在聚会期间,提议对对子来助兴。有一位才子出了这样一幅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这幅上联是合字联,是一种将单字组合起来又是新的文字的对联。
才子们就这句上联开始了比拼,有人对“单木是木,两木是林,三木是森”,但这样的对子显然是不够匹配的。
在对不出来就罚酒的规则之下,一群人喝了个半醉,也没对出合适的下联。此时,一位文人姗姗来迟,按照规矩,迟到的人需要自罚三杯酒。
小酒量的他,为了能够不喝罚酒,顿时才思泉涌,思考片刻便对出了下联“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众人一听,从静默到直呼妙哉,众人也将这幅绝妙的对联流传了下去,成为了千古绝对。
眼观这幅下联,将偏旁部首化作组字之一,与上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搭配天作之合。
对联作为我国的传统习俗和一种文化形式,对我国的文化传承起着无法被忽视的影响。它在教育文化、社会交际、民俗传承,丰富精神文化等方面产生的作用是深远且厚重的。
雅俗共赏的特质,更是使传播的范围大大提高,写对联考验人的文化功底,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
当今社会,我们更是要讲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发扬出去,用高度的文化自信将历史延续下去。不知,面对这样的上联,你会有怎样的奇思妙对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