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对联-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对出下联,简直经典佳对

作者:句子 来源:句子 日期:2023/8/5 12:53:52 人气:11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迟到 文化 艺术 难点 一个

原标题: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对出下联,简直经典佳对

对联的来历可谓是源远流长,相传,是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蜀梼杌》:“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对联。

至于楹联,有一种观点叫椿联,后来叫椿联。起初,人们用楹联来传达幸福或讽刺的情感。由于对联独有的艺术表达,是对文士的艺术和才学功底的挑战。因此后来,对联逐渐转变为学者和文人们证实自己才能的一种方式。在前人留下来的诗和对联之中,许多古典的对联仍然朗朗上口。

其中最令人感觉深刻的,如

一幅写给岳飞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楹联非常巧妙。据称是一位徐姓女子写的,通过拟人句法,完美地传达出对英雄岳飞的敬重和对秦桧赵构的反感。

众所周知,楹联不仅需考量平仄的问题,还需在句子构造和美感之上维持整齐。最关键的一点是不应有重合的文字,对联从直观的对偶到偶律的过程,爆发极大的变动,其文化意涵也越来越深远。不仅要站在工整的角度,文字还得要迷人和精彩。

如果对得不满意,那么写对联之人将会在宴会之上而受处罚,比如罚喝酒,这成了古代文士的一个优雅的游戏,尤其是喜欢喝酒的人。可见,对联在古代也是一门优雅的艺术。据说,有文士聚在一起饮酒、高歌、探讨诗文赋诗。但忽然,一个人说了一副楹联,让文士拿去对,一时间没人答得出。

这副对联上联是: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乍一看,会觉得这副对联很直观,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混合。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博大精深,

除日、昌、晶之外,还有有鑫、森、焱、垚等也可并入字体。只要带上一个其中一个,这副对联就出来了。但如果熟知对联,就会明白对上完美的这副对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这幅对联的上联中,难点是隐藏的。第一个难点是合字,用一个字变化剩下的字。第二个难点就是字的数量。另一个难点就是一二三,是三个连着的数字,所以也只能用四五六或者七八九,这样三个连着的数字作对才行。不然的话,首先在对联的句式工整上就对不上了。

例如,有人说:单木是木,俩木是林,仨木是森。这副下联看上去很整洁,但实际上并不理想。虽然这副楹联也采用单二三、木字及其合字,并且在句式构造之上也很工整,但在文化气息之上,单两三和一二三是反复出现的,不能算是一副理想的楹联,其他合字也不算和完美。

因为这幅上联出得真的很巧妙,现场文士实在找不出特别好的下联,于是开始不作声的饮酒。在这样的宴会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迟到者要受处罚喝三杯。

恰巧其中一位迟到的文士是个不会喝酒的,其他文士也不想他刚到就醉。同时,与会者却不想打破常规,放过这位迟到者。

就在他们思考之时,一位文士说,如果迟到的这位文士可以对出别人对不上的第二副楹联,他就可以不喝这三杯酒。如果对不出这对联,就得“低头”,罚自己三杯。后来的文人听见这副楹联,低头默默想了一段时间,四周文人都静静地看着他。忽然,文士抬起头来,摆着脑袋说:“七人是化,八人是仈,九人是仇。”

这副对联同样采用合字的方式,对联工整,可谓美妙,因此,四周许多文化人拍手叫好,由衷地表达赞许,而这位迟到的文人也“幸免于难”。

对联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学楹联,甚至不懂对联的方式。期望这种文化能更完善地承传下来,不要让它成为历史的尘埃!

参考资料:

《楹联丛话全编》

《蜀梼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53530.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