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生活随笔
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能遇到一个感觉是良师益友的人,还是很难得,我就很幸运。
老先生今年76岁,我和他的女儿年龄相仿,我们象朋友一样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我时常想起这个“倔老头儿”。
老师傅的脾气出名的倔,看见不对的事情就想说,为此,得罪了不少人。80年,我由车间统计员转行干财务工作,成为车间成本员。那时我还年轻25、6岁,争好胜。师傅在财务处负责成本工作,和他的工作有很多的接触,他很喜欢我的工作热情。从此和他相熟、相知,成为一个“忘年交”。
记得那是81年的事情,我不小心骑车将脚骨折,他象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担心,急忙来到我的家里问长问短,叫我不要着急工作,我的工作他会接替。这一接就接替了半年多:伤好后,他提议让我参加局财务学习班,又脱产半年。通过学习增加了很多知识,再干工作也如鱼得水,他见我大有长进高兴地说:“成啊,你再也不说外行话了!”
84年发展第三产业,我们单位也不例外,不仅兴办了饭店、旅馆、还办了好几家饮料厂,在急需财务人员的情况下,我从车间来到与我单位合资的饭店干财务工作。虽然都是财务,饭店和工厂是截然不同的,新开张的饭店,从基建工程的开支,到建全餐饮、客房、小卖部的核算方法,无论是管理还是核算,我就像被赶着鸭子上架,真的招架不过来。师傅被派来协助些日子,我就像见到救星一样高兴极了。不知他哪来这样多的.经验,杂乱无章的开支被他理顺了。他从不自己干,都是让我亲自实践。只动嘴不动手,还一支接一支的抽烟。我累极了就冲他嚷:“别抽烟了,都快把我熏死了!”他笑着把烟掐灭:“我是为你好,都亲自干过,记忆才深,下回遇到就会了!”那段日子,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知识和方法。师傅在我心中高大起来,他不光有经验,还很会育人。
后来,我被调回三产办工作,在财务管理上借鉴了他的很多经验,如:到怀柔、顺义、玉泉山各投资单位清理帐目等。我单位也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到20来家经营网点,我在实践中逐步成熟起来。
事有凑巧,在师傅57岁以后,我们又一起工作了几年,一起探讨业务知识,管理方法,有时还争论不休。年龄不饶人,师傅老了。在他即将退休时,争取多年的入党愿望实现了,在入党大会上,他哽咽着说:没想到组织上还能接受我这个快退休的人,过去我做梦都没想到我能入党!
师傅离休后,组织上将他的工作交给我,让他当半年顾问辅助我工作。这虽然是师傅的提议,但失落感还是强烈的写在脸上。在一次财务会上,每次由我们俩共同主持会议,这次他却座在一个角落,叫他也不过来,我只好先开会了。那天的情景我现在记得都很清楚,我不愿意让师傅这样伤感……
现在,师傅离休10多年了,还经常到厂里看看,每次我们见面都会聊起当初的人和事,他很关心我的工作,我很关心他的身体。如今他心情愉快精神好,愿他晚年永远幸福。
记忆大学我的良师益友随笔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爸妈,这几天认识了很多新同学,新室友对我也很好,你们不用担心——电话里我向家里汇报着自己进入大学第一周的情况。
转眼间,这些已经变为曾经,一声一声“学长好”使我不得不意识到,我已经在大学生活近六年了,还有一年将要走出校园,步入社会。
在学生年代除了父母,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回首这些年,对我影响最大和改变了我人生的就是——党委宣传部的曾尉老师。
在经过“10·24”后,我也逐渐的熟悉了曾老师,也逐渐被老师在摄影方面的造诣所深深折服。自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跟着曾老师好好学摄影,也要成为像曾老师一样的人。
从那开始我到曾老师办公室的机会就多了,作为我摄影的启蒙老师,每次去曾老师都会给我看他拍摄的作品,也会毫不隐晦的教我拍摄技巧。其中,有一副图片让我记忆非常深刻——《飞雪暖意》,内容是一名送气工骑一辆三轮车在飞雪中奔波……老师说:那张图片是在 “每年的大年三十在采访没回家的学生和校领导共吃团年饭”后回办公室的路上拍摄到的。当时听到老师讲述创作的背景后我沉默了——大年三十,这是何等的精神及忘我的新闻采访?回办公室的路上还在寻找着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修养,我很难想象。看看老师的警示语“要学会吃亏”,我似乎一切都明白了,这种修养是一种不怕吃亏的修养,敢于为艺术献身的修养……
正是受曾老师的影响,我从一个不懂摄影的门外汉,快速成长为一个能比较熟练摄影技巧的“准新闻工作者”,至今我已经在校园的网站上发表新闻消息或照片百余篇幅,在实习期间也有多篇新闻消息或图片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转载。我的快速成长离不开老师对我的影响和引领。从他那里我知道了“新闻摄影要真人、真事、真场景”;从他那里我知道了“一副好的摄影作品必须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从他那里我知道了“要想成功绝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堵死,必须另辟蹊径”;从他那里我更是学会了怎样做一个真人……除此之外老师对我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也使我受益匪浅。他在课堂上还经常给我们讲,在大学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中,首先要学会做人,其它就是德和才更加兼备;再者,老师对名利的态度、老师对生活的乐观、老师爱岗敬业和无私的奉献、老师用心与学生交流的教学方式方法、老师人格的魅力、老师“德艺双馨”的才华、老师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的德艺、老师做人的道理和人生哲理等等像领航灯照耀着我,引导着我的人生……
还曾记得:那是在2022年1月,曾老师带着我们去央视参加北京电视台网络春晚节目,接连几天紧张的彩排,又累又疲劳……就在1月21日那天晚上,根据导演组的安排,要我代表“10·24英雄集体”发言,回到房间后我就开始写发言提纲,写完后我便躺在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已夜深十二点多了,看到曾老师还坐在台灯下帮我修改发言稿,此时万分的感动,于是我就顺手拿起相机拍下了那永久难忘的一幕。时想,连续几天的彩排,我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学生都体力透支,更何况曾老师与我们相差几倍年龄的长者,不敢想象,留给我的只有感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时常占据着我的'心灵。就在那一刻间激动感动并有,真想大喊一声:曾老师我爱您—— “灵魂的工程师”!写到这里眼泪不时的涌出……曾老师是我灵魂中特殊的“春蚕”和“蜡烛”!
正是老师的真诚待人和用心交流,也让我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真正的朋友,在老师那里我无话不谈,无话不说,包括家里的琐事、个人的情感我都愿意与老师谈及。老师倾听着我的讲述,开导着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应该如何处理琐事,如何处理个人感情,总是想办法让我尽早调节好心态。老师:我真的很感激您,在这里我想对您说一声:“曾老师,谢谢您!”
从摄影与您相识,到您成为我心目中最敬佩的老师、最知心的朋友,其间经历了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道出,因为这些讲不完也说不尽,还有一年多我就毕业了,我不敢想象毕业那天和您道别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也许作为一个男儿我会——会流下眼泪,也许面对离别我会泣不成声,也许……在此我还是想说:“曾老师,您影响了我的人生,您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恩师,我爱您曾老师!”
等你生活随笔
因为缘,我们曾经相遇,相识;因为缘,我们现在却又天各一方;日后不知还会不会再次因为缘,我们再次重逢。我一直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我经常在脑袋里幻想我们重逢时的情形: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里都含满了泪水,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地抱着。
但有时浮现在脑海里的却不是这样的画面:我慢慢的走近你,可你却对我熟视无睹,只是轻轻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在大家的簇拥下离开了,我想叫住你,却怎么也喊不出口,你变得那么优秀,那么受大家欢迎,我真的很高兴,但你对我的冷漠,却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那个伤口好疼,一直在慢慢地流血,我只好努力的告诉自己那不会成为现实,一定不会。
记得小时候,我们两个一起玩,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我笑,你也笑,甚至不需要语言,用眼睛就可以交流,那仿佛是从上辈子带来的'默契。当然,快乐过,也伤心过。记得那次,我害你的手被什么夹住了,你痛得哇哇大哭,我也急的直掉眼泪,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和你玩那种危险的游戏了。
你走那天,我居然一点也不知情,所有人都瞒着我。那天早上,我拿起书包,轻手轻脚地走进你的房间,本想像以往那样把你逗醒,可看见你熟睡的样子,又不忍心了,连偷偷地亲你一下都没敢,只给了你一个飞吻,然后就上学去了。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我最后一次"吻"你。下午放学后,急急忙忙跑回家找你玩的我却怎么也找不到你,妈妈红着眼睛,爸爸低着头抽烟,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慌,许久不敢去问他们,后来从叔叔那里才得知,你中午已被那对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一对陌生夫妇接走了。我哭了,哭得好伤心,我想去找你,却不知该到何处去找。我像早上那样坐在你的床边,还想凑上去吻你一下,可你已经离开了。我在心里大声的呼唤着你,想唤你回来。这时虚掩着的门慢慢地开了,我以为是你回来了,赶紧上前去拉开门,原来是风。但我想那一定是你让风替你来向我告别的。她把你的思念和不舍带给了我,也把我的牵挂带给了你,你和我一样都感受到了吧。
如今我已不再哭泣,不再伤心,只是带着深深的思念静静地等待着重逢的那一天。
记忆随笔
前两年,以前幼儿园大班的孙老师来找我。她了解到我的妈妈在做有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调查,而她家的一位婶婶曾亲历南京大屠杀,希望妈妈能对这位老人进行采访记录。
妈妈很快做出了安排,而我也跟随妈妈及两个哥哥,与孙老师前往雄州镇大官巷看望老人。我们到她家时,那个奶奶正拥着重孙女晒太阳。
入座后,我们几个并排坐在小凳子上,听奶奶说话。她的脸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就像画素描用粗重的线条勾勒,带有立体的效果。她的眼睛,有着明显的双睑,鼻子有些窄,鼻梁可能是因为常常收紧而有了一道竖纹,有点泛白的嘴唇,每说一句话,就会做吞咽的动作,像是从旧胶片上放映出来的老电影,反应迟钝,有个时间差。
“日本人来之前,我家是靠挑柴卖生活的。我哥哥被抓到东沟砌炮台,爸爸则抓去抬炮。抓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我听得心惊肉跳,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奶奶没有我以为的那种哭天抢地、强烈悲愤的表情,她的神情,有种隔着岁月的力量,让人感受她内心积蓄、汹涌的`一种能量,即便沉默,也异常深邃。多少记忆慢慢流淌出来,留下凹凹凸凸的印记,这星星点点的零碎记忆,经过拼接变得极具穿透力和渗透力,直射我们的心间。
这是怎样的情绪呢?我一直在想。记忆是脆弱的,容易被覆盖。就像新城市建立起来,你不记得过去的老城的面貌,不知道哪条老街通行的方向。可某些时候,它又特别顽强,可以从层层旧物旧事的废墟中穿透出来。
奶奶的记忆依然存在,它有韧性,虽然是记忆中最黑暗的一块。她的经历被记忆承载着,穿越时光而来。每段记忆记录着那段历史。今天,我们依靠文字把它留下来。
我不能忘记奶奶的记忆,我想所有的南京人不会忘记,所有的中国人也不会忘记,所有有良知的日本人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