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句摘抄(全文),供大家参考。
要深刻认识基本国情、 深切了解人民群众, 就需要带着思考沉下去。
只有以敏锐的目光、 敏锐的思维, 在千头万绪中把握社会民情, 在千变万化中扣紧社会脉搏, 才能书写时代的篇章。
如果心中没在思考, 胸中没有全局, 就难采“实处”。
或是蜻蜓点水, 把不准政策的脉, 点不到社会的穴; 或是以偏概全, 分不出主流支流, 弄不清来龙去脉; 或是一叶障目, 看不明政策发展大势, 摸不透治国理政全局。
走基层时, 能不能由点到面、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不仅是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器, 更是思想和作风的试金石。
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期、 发展关键期, 新情况、 新问题不断出现。
住房难、 看病难、上学难, 民生需求如何保证? 破制约、 调结构、 变方式, 经济发展如何转型? 流动快、 摊子大、 欠账多, 社会管理如何创新? 带着思考深入基层, 多维度看问题、 多角度解难题, 推动社会进步、 时代前行, 这是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更是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
思想最峻切的现实课题, 反映最热切的时代呼声, 这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带着对摧毁旧世界的思考, 萧楚女挥洒“字夹风霜, 声成金石” 的慷慨文字; 带着对解放工农大众的思考, 恽代英留下与人民“声入心通” 热血篇章; 带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邹韬奋写出为社会“尽忠代谋” 的激情著作。
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 需要赓续这样的传统, 带着思考走向基层, 不断发掘与时代的契合点、 与群众的共鸣点, 以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 舆论监督权, 为党立言、 为民尽责、 为民造福。
爱的证明:
决不放弃——用真爱创造生命奇迹 生死相依——用行动坚守如山诺言 知责思进——用心灵点燃青春火炬
“身入”更要“深入”
走基层, 当然要深入基层。
站在广阔的土地上, 置身街头巷陌、 田间地头, 才能接触到最鲜活、 最生动的实际。
然而, 仅仅“身入” 还不足以体察民情冷暖、 了解基层的全部,“身入”之后, 还要“深入”。
到了基层, 有些人走马观花, 做表面文章应付差事; 有些人浅尝辄止, 不愿意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 有些人面对群众居高临下, 不愿意主动关心群众的喜怒哀乐。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仅仅是“身入”, 而没有“深入”。
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 带着行囊, 更要带着自己的责任使命、 新闻理想和价值追求。
带着责任使命, 从基层的困惑、 探索中窥探时代的潮涌脉动, 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新闻的底气、灵气和才气, 从现场的温度中汲取打动人心的力量; 带着价值追求, 在与群众的深入交流中更加自觉地认识到,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 是新闻事业的意义所在。
只在带着自己的体温去关心群众的冷暖,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才能更好地明确坐标、 把握定位、 践行使命。
谋到座位坐下来、 静下心、 沉下去, 读起书来, 便忘了周围的嘈杂之声, 倒也十分惬意。
3有些人总是很浮躁, 静不下心来, 其实还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安静, 生活里缺少书韵。
其实, 一个人要业有所成, 术有所专, 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不痴, 是难以达到较高境界的。
惟痴迷者成大业, 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读书是一个经常性的慢活, 常读才能常见效。
如果没有日 月精进的滋养, 面对万丈红尘和浮世喧嚣, 我们便会失去心的方向和智的力量。
所以, 要读书, 就现在, 不管是站着、 躺着或者坐着。
一来一回两本书, 我的旅途生活充满动感, 更充满知性。
人皆言, 孤旅寂寞。
我云, 与书相伴, 抖落一身庸俗, 得鸟瞰八方之乐, 增俯仰无穷之志, 一路向前, 五彩缤纷。
让思想走得更远 让心灵贴得更近 ——“人民日报校园行”山东大学站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刘成友 赵婀娜
《 人民日报 》 ( 2011 年 10 月 22 日
04 版)
“我们在努力地贴近青年, 努力地捕捉各种热点, 创新观念、 创新机制、 创新表达。
”
“把评论看成一面镜子, 照出的不仅是评论的格局之变, 更是报社业已形成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这是我们的一些版面、 一些标题、 一些报道。
各位同学, 这些, 与你们想象中的人民日报, 差别有多大? 不仅如此, 这是我们的传媒方阵、 这是我们的未来蓝图, 这些, 同样是一个你们可能未曾想到的人民日 报。
”10 月 21 日, “人民日 报校园行”系列活动走进百年名校山东大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做了题为《让思想走得更远 让心灵贴得更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人民日报》 主题演讲, 与山大数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沟通与对话。
对话, 加深理解。
人民日报是怎样一张报纸?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怎样“出炉”的? 任仲平是谁? 在山大知新楼报告厅, 米博华用生动的事例、 深入的阐释, 和同学们分享一篇篇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评论背后的故事。
“可能有的同学对人民日报并不太了解。
也许有同学会说,你们不是一向说‘居高声自 远’, 人民日报还用这样主动传播吗? 我向大家报告的是, 人民日报在很大程度上正在实现从宣传到传播的转型,我们不仅是党中央机关报, 也是遵循着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纸媒。
”
互动, 增进沟通。
在这所刚刚迎来 110 年华诞的名校, 人民日报的团队领略专属于山大的“学无止境、 气有浩然”的独特气质; 莘莘学子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认识了 真实的人民日报, 认识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任仲平”。
交流, 凝聚共识。
今天的新闻人“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新闻人“要对历史负责, 对人民负责”……大学生们所关注的话题正是人民日 报人思考的话题, 思想、 责任、 创新、 未来、 贴近, 成为对话的关键词。
自 由问答环节, 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学子的机敏深思与人民日报编辑记者的妙语连珠相映成趣, 激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人民日报怎样才能吸引年轻读者? ”“如何评价一些都市类报纸? ”“如何看待‘走转改’? ”“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是写评论的短板, 如何克服? ”“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 如何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 如何提升我们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人民日报今年有 60 多岁了 , 但是在人民日 报的员工当中, 现有 35 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的比例是 57.4%, 所以, 这是一个年轻的队伍。
我们在努力地贴近青年, 努力地捕捉各种热点, 创新观念、 创新机制、 创新表达。
”“当下中国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
为国家改革、 发展、 稳定服务, 在发现真相、 凝聚共识、 推动进步方面, 我们的追求是一致的。
”“经过我们的努力,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 我们终会有一天使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
中国经济发展了 , 社会进步了, 媒体也发达了, 记者遍布全球各地, 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言权。
”“我们从两个方面补这个短板。
一个是我们提出还原真实的社会舆情构成, 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 复原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界面; 一个是强调走出去, 多接触实际。
”人民日 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 评论部主任卢新宁、 副主任杨健, 以及任仲平写作团队的部分成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给出了 真诚坦率的答案, 引发了在场大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今天的活动, 改变了 我对人民日报以往的印象。
这是一份有分量的报纸, 这是一个有活力的集体。
”
“赢得年轻人, 才能有未来, 才能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希望人民日报能走进更多的地方, 贴近更多的群众。
”
活动之前, 人民日 报电子阅报栏在山大开通, 只需要触摸屏幕, 就可以查看当天的人民日 报版面, 浏览人民网, 还可以查看各种信息。
人民日 报社还与山大签署了 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 双方将进一步密切联系。
“人民日报在我校 110 周年校庆活动高潮之际走进山东大学, 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这是人民日报送给山大校庆的一份厚重贺礼!
报社领导和著名编辑记者走进校园, 走到青年学生中间, 是人民日报贯彻中央要求‘走转改’的重要举措, 意义重大。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表示, “希望与人民日报有更多的合作。
”
百年山大, 继往知新; 人民日报, 贴近未来。
秋日的美丽校园, 松青柳明, 见证了这样一次充满智慧的对话, 也在激荡思想之后,将人民日报与青年学子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
推荐访问:好句摘抄
摘抄
好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