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气温转暖,万物生长,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在中医看来,冬季强调静养,但春季相反,应动养。春天就要多出去玩,有助调养气血,让人体的肝气如同春天的树木一样条达舒畅。
《黄帝内经》中说“人应与土地之气相融,顺应四时规律”,从而获得天地万物滋养。
①充足阳气
我们身体里需要三种气,一种是先天之气,来自于父母;一种是水谷之气,来自于食物。还有一种是清气,则来于大自然。
大自然就是天然的绿色氧吧,清新空气能够滋养我们的心肺,使我们体内的阳气得到增加,从而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上把晒太阳也称作“天灸”,户外踏青晒太阳时,可以借助阳光的能量充足我们体内的阳气,把体内的寒湿往外排,皮肤也会变好。
②养肝明目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天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憋闷。
“青色入肝”,户外公园里绿树成荫,满眼绿色,多看绿色植物有助于保护视力。
③守护灵性
长期待在家里、办公室里,能量是不流通的,人就会失去活力,长此以往,很容易身心瘀滞,失去灵性。
就像李辛老师说的,天地之间的自然能量是大补,它远远超过什么鹿茸啊、人参啊、几万块的野山参。
现在我们每天接受来自外界各种烦杂的信息,人很容易烦躁、不安、头晕,继而感觉丧丧的。
多去山上、湖边、公园这种没有天花板的地方走一走,多亲近自然,听听鸟语,闻闻花香,慢慢的,你会找到你本来的那个相对放松、安静、清晰、自然的状态在哪里。
④疏肝解郁
清代医学家吴尚先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可以有效缓解因肝气郁结引起的情绪问题,使人心情愉悦。
⑤健脾养气血气血不足者往往容易疲惫,不爱运动,不爱出门,就想坐着或躺着不动,但这个习惯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一动,气血才能“跑”起来。
户外活动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脾为后天之本,健脾则身体能够得到充足的气血供应。
⑥补肾固精
我们在出去玩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体育锻炼,如划船、太极、气功等,这些活动有助于补充肾气,增强生命力。
1、去抱树大树五行属木:肝属木,主疏泄,调停滞。树气能滋养我们的五脏六肺,专补肝胆能量。特别是内耗严重,缺乏安全感,需要释放和平静的时候,抱树给你平静和安全感。要抱阳气足的树,尽量让身体最大程度贴近树,养一身的生机。2、光脚踩在地上试试光脚走在地上,这是在接地气,土地里的气,是带有生命之力的中气,吸纳这股上升的地气,也是养元气。我们足底有一个穴位,名为涌泉穴。顾名思义,这个穴位就是接收涌入体内的地气。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如果在老房子住,发现地面突然变潮,之后一定会下雨,这个比预报准,这时的潮,就是地气的上行所致。住在高层楼房久了,人常感到虚乏烦躁,心神不宁,若是离开高层,到乡下的老院子,哪怕是呆上一小会,就感觉人不飘了,如同心落下来了。这便是人体接收到了大地的能量,也就是接上了地气。
1、适当“春捂”
谚语云:“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春天气温转暖,但不可着急减衣服,户外活动时尤其要避免头颈、腰腹、小腿、脚踝等部位受寒。
2、运动前热身
春季运动要有度。对于整个冬天不怎么运动的人来说,运动应循序渐进,不要过快过猛。
运动前充分热身,可以做做拉伸。推荐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骑行等,有助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3、注意防风
春季风邪最盛,容易诱发疾病,户外活动要注意避风邪,尤其要护好脖子。
风从项后入,颈部有3个以“风”命名的穴位,分别是风池穴、风门穴、风府穴,是风邪最易入侵的门户。脖子受凉,容易落枕、感冒。
4、不宜穿紧身衣物
《黄帝内经·素问》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春天更应该穿宽松、舒适的衣物;打底裤袜等紧身衣物,容易让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
又是一年春光,正适合踏青。快去晒太阳,吹微风,嗅花香,触细雨,听鸟鸣吧……
有时候,治愈自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春天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你去发现,可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