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作者:学习知识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10 11:10:12 人气:3 加入收藏 标签:破釜沉舟 有志 卧薪尝胆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告诉我们人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典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写的是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典故。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哪里

南朝《后汉书·耿弇(yǎn)传》中《临淄劳耿弇》(刘秀):“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典故由来

东汉时,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有一回,刘秀派他去攻打地方豪强张步,战斗非常激烈。后来,耿弇的大腿被一支飞箭射中,他抽出佩剑把箭砍断,又继续战斗,

终于耿弇打败敌人。汉光武帝表扬了耿弇。并且感慨地对他说:“将军以前在南阳时提出攻打张步、平定山东一带,当初还觉得计划太大,担心难于实现。现在我才知道,有志气的人,事情终归是能成功的。”

汉光武帝讲的“有志者事竟成也”一句,后来常被人们引用,成了成语——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山西日报》(2004-08-23 05:41:59)“喻世明言”其中录 “题书斋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者〕胡寄垣,明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由于“有志者,事竟成”取义很好,道出了人生的真理,教人要有志向,要持之以恒,故今人引用这一名句来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取名为“志成”,寄予美好的希冀,如汪志成。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情肯定会成功,项羽不留退路,终于打败了秦军,秦朝的关隘最终成为大楚的地盘。

此句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联之上联,全联如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译文:

有志向的人做事情肯定会成功,项羽不留退路,终于打败了秦军,秦朝的关隘最终成为大楚的地盘。上天不会辜负苦心之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睡柴草,尝苦胆,最终以少数越兵打败了吴国。

此联全联都用了很多典故,恰到好处,每个典故背后都有着故事。

扩展资料:

对联赏析

此联自成联以后,因其表达的意思和用典历来广为流传,成为励志名联,上联以项羽破釜沉舟的典故,下联以勾践复国的典故相对,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项羽志向远大,虽然是陈胜、吴广掀起了反抗强秦暴政的大旗,但在垓下之围之前,项羽及其军队都是反秦的精锐力量,尤其是其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和魄力向来为人所重,也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成就了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经典战例。

勾践,本来是亡国之君,却不忘会稽之辱。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上下两联,用典生动准确,立意深刻,实为励志联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全联的意思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失败后卧薪尝胆地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而且有能破釜沉舟的勇气。

此联对仗工整,命意含蓄,富有哲理。其最大特点在于用典灵活有新意,上下联呼应自然,一气贯下,如行云流水。

此联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大,传说作者亦甚多。清人邓文滨《醒睡录》笔记记载,作者为明人胡寄垣,今从此说。此联引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说明笃志的重要性。

还以一说是金正希,余曾读吴恭亨《对联话》中记载:“金又有题书室联云: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定吞吴。精气四射,咄咄逼人。后日之起兵与清战,此联即其张本。”可见金正希是作者也不是空穴来风。

扩展资料

相关的典故

1、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当时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巨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过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吴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负重伤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却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志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因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加劳动,在越国人民的同心协力之下,越国强大起来,最后找到时机,一举灭亡了吴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秦朝末年,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声势相当浩大。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一人就能扛起一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后来,项梁随着战争的胜利,产生骄傲情绪,最后战死在定陶。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赵国危急,赶紧向各国求救。然而各国的援军看到秦军气势那么强,根本不敢援救赵国,义军主将宋义,畏惧秦军,贻误战机,项羽一怒之下,在营帐中把宋义斩了,亲自带兵渡河援赵。

项羽带领大军渡过黄河后,面对滔滔的黄河水,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发誓:“不击败秦军,决不收兵;不消灭章邯,我项羽誓不为人。苍天为证,江水为凭,我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豪杰不二言。”

说完话,项羽下令破釜沉舟。烧了帐篷,击沉船只,断绝了士兵战败后还能渡河回去的念头。并砸掉做饭用的锅子,每人只给三天的乾粮,表现出必死的决心。楚兵一看已经没有后路了,在项羽带领下个个以一当十,拼死血战,最后将强悍的秦军打败,项羽也从此威震天下,成了诸侯的霸主。

扩展资料:

破釜沉舟历史背景: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在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的项梁、项羽起而响应。项梁的父亲,也就是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名将项燕。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叔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

他小小年纪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叔父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

但项羽却说:“念书写字,顶多记记姓名罢了;剑术学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对打,我要学那种一人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听项羽这么一说,认为侄子胸有大志,就教项羽学习兵法。项梁本人因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事,他都赶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他也就成了吴中豪杰的领袖,连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时,经过吴中,许多人前来观看。站在两旁的百姓,一见这威风凛凛(lǐn)、豪华壮丽的皇帝车驾奔驰而来,都呆呆地站着,大气也不敢喘(chuǎn)。

只有站在人群里比别人高出一头的项羽,瞪着浓眉下一双有神的大眼,脱口说道:“这有什么了不起,谁都可以取代他!”项梁吓得赶快捂住项羽的嘴悄悄地警告道:“你在这儿胡说八道,让别人告发了可是要灭九族的呀。”

回到家里,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您总是让我练习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家国之恨,今天您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我们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不能心急气躁。要想报仇,就必须学会等待时机。”

就在这一年,秦始皇在回咸阳的路上病死。第二年,二世继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以后,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和激奋,他们感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杀掉了当地的郡守,召集起8000子弟兵,起兵反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破釜沉舟

上联是破釜沉舟,说的是项羽率军伐秦,过漳河的时候,命令士兵只留三天的干粮,然后把船沉没,把锅砸碎,以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下联是卧薪尝胆,说的是越国被吴国灭亡,越王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临睡前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辱。对联中的“百二秦关”指的是秦国的函谷关,函谷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归楚所有;苦励心志的人,上天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这两句话相传为清代著名文学家、《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为激励自己刻苦攻读所作,也有人说是颜迈为赞扬蒲松龄的坚忍不拔而作。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主要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意思是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就象项羽破釜沉舟那样,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

该句全文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抗清名将金声(字正希)所作。这两句分别描述了项羽灭秦成西楚霸王故事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的故事,也寓意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扩展资料: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三千越甲可吞吴》讲的是越国本已亡国,但凭着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从大处着想,结果非但越国得以保全,最后一雪前耻,率领越军(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反灭了吴国。并挟灭吴的余威渡淮北上,与诸侯会盟,终于成就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梦。“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越国臣民的坚忍得到最终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二秦关终属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及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作为信息存储服务。如发现文章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举报,我们核实后将对文章进行删除处理。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2571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