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对联-有意义有故事的对联

作者:学习知识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10 9:05:16 人气:1 加入收藏 标签:对联 高考 先生 非常 这一

这些蕴含美好寓意的考点对联是怎么脱颖而出的?一起来看背后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声在线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华声在线6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为了给考生送去美好祝愿、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近日,长沙多所考点学校对联陆续出炉,悬挂对联作为湖南高考的“传统”已经延续19年,今年对联又有哪些特别之处?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眺望长沙城,有了灵感

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校长徐国鸿为长沙市第一中学撰写高考考点对联已有八年,他笑言:“写了这么多年,每年要出新出彩反而每年都有些写不出的感觉。”徐国鸿告诉记者,今年所撰写的对联主要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尊重个性、尊重教育规律、注重核心素养等方面,展现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正呈现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才华各异的良好趋势。同时,在如今这样一个幸福时代之下,青年学子通过多年的勤奋学习,一定能攀登人生高峰,遇见因成长而蜕变的更美好的自己,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徐国鸿认为,高考考点对联虽用的还是文言的表达形式,但应融进教育理念及时代感,更好的去引导青少年。为此,在创作之初,他也费了不少脑筋,他曾在饭后之余登上天心阁,研读观摩名人字画,在高处眺望长沙城,想要寻得一些灵感。也许就是这一“登”,便有了下联“好日登高观湘流鲤跃楚境云开江山自古多娇”。

对联接地气,愿考生考出最好成绩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推出了今年长沙市首副高考考点对联,该校办公室副主任钟武伟自2008年始撰写高考考点对联,已参与14年。他认为,撰写高考对联除了基本的格律规则要求,更重要的是祝福和鼓励考生,让对联更接地气,使得考生在看到这副对联时有启发有共鸣。如此次对联中“倾陆海”一词就是取自学子所熟悉的课文《滕王阁序》之中。钟武伟说,今年这副考点对联明快晓畅,激情澎湃,洋溢着自信乐观、豪迈洒脱的青春朝气,意义在于培养青少年阳光的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考试观。本次为了让对联呈现效果更好,半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对联的创作,反复斟酌修改几十次,最后拿出三幅对联让师生给出意见,才有了“下笔千言倾陆海,出门一笑动三湘”这幅对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长沙市实验中学高考考点对联是由一名高三学子进行解读的。据该考点撰联人、该校教师孙文斌介绍,对联着眼科教兴邦、人才强国的时代命题,具有撼人心魄的感召力。这次让学生进行解读,更贴合学生实际,具有启发性。据了解,这名学子是该校高1912班的朱若萱,“因为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荣幸能够以一名高三学子的身份为考点对联做解读。”朱若萱告诉记者,对联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期间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完全理解后从中收获到了很大的力量,现在对联已经张贴在校门口,每次走过都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高考即将来临,希望大家都能从对联中汲取能量,做好每一道题,考出自己最好成绩。

(一审:黄京,二审:袁欣,三审:张军)

陈寅恪先生对联做得不多,但流传下来的,几乎每副都是经典。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背后有着辛酸的故事。今选八副评一评。

国学院四大导师,最右为吴宓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1924年在胡适的提议下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筹建清华国学院,在吴宓的奔波下,请来了四位导师,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一联是陈先生1926年在课堂上送给同学们的,上联“南海圣人”是康有为尊称,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现在大家又成了梁启超的弟子,所以是再传弟子。 下联是说,王国维先生曾是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你们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这一联风趣幽默,对得非常精彩,同学们听完后哈哈大笑,鼓掌不已。

胡适

上联:孙行者 下联:胡适之(或祖冲之)

1932年,清华大学国学院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代拟试题,陈先生出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还有就是“孙行者”这一上联,请考生对对子。 陈先生这一联自拟的答案是“祖冲之”, “祖”和“孙”相对,既是姓氏对,又是辈分对。“冲”对“行”,都是动作;“之”对“者”,所谓之乎者也,这样对自然是可以的。

当时考生的水平不一,有对猪八戒的、有对沙悟净的,更多是交白卷,据说只有周祖谟先生对出胡适之来,陈先生看后,非常欣喜,他认为“猢狲乃猿猴,‘行者’与‘适之’之音韵皆可相对。”,后来周祖谟先生被录取,并成为了著名的语言学家。

刘文典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据《南渡北归》、《刘文典传闻轶事》等书记载,抗战时期,陈先生随校迁入西南联大,当时日寇空袭频繁,老师们一听到空袭警报,大家便赶紧跑到附近的防空洞。陈寅恪于是灵机一动,戏作此联,这一联两句都是成语,但一语双关,见机而作变成了见飞机赶紧行动,入土为安变成了躲到地下防空洞中才安全,妙趣横生。

这里补一则当时的花絮,有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吴宓

今雨不来旧雨往;

他生未卜此生休。

这联是30年代陈寅恪送其好友吴宓(字雨生)的对联。吴宓早年追求毛彦文,毛彦文后来嫁给了“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熊希龄,上联典出杜甫,下联典出李商隐;上联嵌二“雨”字,下联嵌二“生”字,雨生是吴宓的字。这一联指的是吴宓新的追求不到,旧妻又离异,真是他生未卜此生休啊!

罗家伦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

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北伐成功后,1928年,国民政府派罗家伦去做清华的第一任校长。罗到任后,首先去看望陈寅恪,并赠其新作《科学与玄学》一书。陈翻了翻,一时兴起做此,这一联,嵌入了题主“家伦”二字,语带双关,“不通家法”,看上去是贬义,实际是赞扬罗家伦的科学知识,是新派人物。“语无伦次”,也是赞誉罗家伦的学贯中西,欲扬先抑,写得也很精彩。

陈寅恪夫妇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这是陈自挽及预挽病重夫人的对联,上联写夫妻情深,四十年的经历回想起来肝肠寸断。下联言看着残疾的身体,难以摆脱世事的纷纭,九泉之下的妻子,稍稍等待我这个哭瞎了眼睛的丈夫。不久后两人先后去世。

王国维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垒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契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王国维去世后,留有遗书,将自己的书籍送给了陈先生,陈先生做此联,上联述王国维跳湖而亡的心态,下联叙述了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家国”指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清朝。“剩水残山”指颐和园。“累臣”是指屈原,借称王国维。而“牙签”是指典籍,“玄文奇字”则是指王国维在甲骨文、古文、诗词上的造诣成就,写得非常精彩。

许地山

人事极烦劳,高斋延客,萧寺属文,心力暗殚浑未觉;

乱离相倚托,娇女寄抚,病妻求药,年时回忆倍伤神。

许地山是陈寅恪好友,1941年去世,陈先生这一挽联,多用“今典”,上联的“萧寺属文”,是说许地山喜欢待在幽静的寺院看书撰文,常去地方包括香港的青山和大屿山的寺院。下联所提及的就是陈寅恪曾将妻女托付给许地山之事。全联对仗工整,古典中含今典,非常精彩!

陈寅恪

@真知新坐标

三湘都市报6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为了给考生送去美好祝愿、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近日,长沙多所考点学校对联陆续出炉,悬挂对联作为湖南高考的“传统”已经延续19年,今年对联又有哪些特别之处?背后有哪些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登高眺望长沙城,有了灵感

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沙市一中城南中学校长徐国鸿为长沙市第一中学撰写高考考点对联已有八年,他笑言:“写了这么多年,每年要出新出彩反而每年都有些写不出的感觉。”徐国鸿告诉记者,今年所撰写的对联主要从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尊重个性、尊重教育规律、注重核心素养等方面,展现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正呈现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才华各异的良好趋势。同时,在如今这样一个幸福时代之下,青年学子通过多年的勤奋学习,一定能攀登人生高峰,遇见因成长而蜕变的更美好的自己,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徐国鸿认为,高考考点对联虽用的还是文言的表达形式,但应融进教育理念及时代感,更好的去引导青少年。为此,在创作之初,他也费了不少脑筋,他曾在饭后之余登上天心阁,研读观摩名人字画,在高处眺望长沙城,想要寻得一些灵感。也许就是这一“登”,便有了下联“好日登高观湘流鲤跃楚境云开江山自古多娇”。

对联接地气,愿考生考出最好成绩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推出了今年长沙市首副高考考点对联,该校办公室副主任钟武伟自2008年始撰写高考考点对联,已参与14年。他认为,撰写高考对联除了基本的格律规则要求,更重要的是祝福和鼓励考生,让对联更接地气,使得考生在看到这副对联时有启发有共鸣。如此次对联中“倾陆海”一词就是取自学子所熟悉的课文《滕王阁序》之中。钟武伟说,今年这副考点对联明快晓畅,激情澎湃,洋溢着自信乐观、豪迈洒脱的青春朝气,意义在于培养青少年阳光的个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考试观。本次为了让对联呈现效果更好,半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对联的创作,反复斟酌修改几十次,最后拿出三副对联让师生给出意见,才有了“下笔千言倾陆海,出门一笑动三湘”这副对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长沙市实验中学高考考点对联是由一名高三学子进行解读的。据该考点撰联人、该校教师孙文斌介绍,对联着眼科教兴邦、人才强国的时代命题,具有撼人心魄的感召力。这次让学生进行解读,更贴合学生实际,具有启发性。据了解,这名学子是该校高1912班的朱若萱,“因为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也非常荣幸能够以一名高三学子的身份为考点对联做解读。”朱若萱告诉记者,对联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期间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完全理解后从中收获到了很大的力量,现在对联已经张贴在校门口,每次走过都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高考即将来临,希望大家都能从对联中汲取能量,做好每一道题,考出自己最好成绩。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2564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