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ǐ luò shí chū 水落石出的拼音
“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当水位下降后,原本被水覆盖的石头就会显露出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事情的真相或问题的本质在某个条件改变后变得清晰可见。
成语来源
“水落石出”的最早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水落而石出者,信也。”这里的使用并非成语形式,而是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即随着水位的降低,河床中的石头逐渐显现出来。到了宋代,苏轼在其作品《赤壁赋》中写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一句使得“水落石出”成为了一个广泛流传的成语,用来形容事物的真实面貌或本质在某些情况下被揭示出来。
成语意义
“水落石出”不仅用于描述自然景象,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比喻,用来表示事情的真相或人的本性在特定条件下得以展现。例如,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调查之后,案件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可以说成是“水落石出”。又如,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逐渐展露,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成语应用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水落石出”是一个非常实用且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用来评论社会事件,揭示真相的重要性;也可以用于个人经历,表达随着时间推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或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领悟。该成语还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评论文章以及小说故事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成语启示
从“水落石出”这一成语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它提醒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其本质和真相,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暂时被掩盖,但最终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这个成语鼓励人们保持耐心和坚持,正如水流不断侵蚀岩石,最终使石头露出水面一样,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也能够克服困难,达到目标。“水落石出”也告诫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要善于观察和思考,以便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本质所在。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