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锁池塘柳下一句对联是:炮镇海城楼
历史上最早出自明代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故明之前的典故皆为谣传,陈子升作了三个对句,寓于四首《柳波曲》诗中。皆以五行对五行。其一为:灯垂锦槛波。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回波初试舞,折柳即闻歌。”“灯垂锦槛波,烟锁池墉柳。妄梦五湖湄,郎家大堤口。”一般地说,诗中之对仗,若未单独使用,不当作对联看。但陈氏在两诗自序中说:“客有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以属余为对句,因成《柳波曲》二首,与好事者正之。”可见“灯垂锦槛波”是专为对“烟锁池塘柳”而作的,相对独立,故这里作对联看了。灯垂,亦作“灯填”。其二为:烽销极塞鸿。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续作锁柳销鸿之曲》)其三为:钟沉台榭灯。所在之诗为:“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灯心红缕密,柳眼绿波澄。”(《烟锁沉引》)
这联上联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包含了中华民族讲究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烟字含火,锁字含金,池字含水,塘含土,柳含木。这句话既营造了一种飘渺迷离的意境,又饱含美感,使人感到轻松愉悦。
锁字是点睛之笔,一个锁字把烟雾缭绕,雾气久久不退的朦胧感定住了,使该句诗的高级感顿时升了上去。
相传在乾隆年间,一次科考后,有两个考生成绩不相上下,难以定夺,于是,主考官便出了一联‘烟锁池塘柳’,要求两个考生作对。两个考生思索半天,都未对出,只好交白卷下场。
原来此上联的偏旁,包含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因此下联的偏旁要么必须含五行,要么必须与五行相对,正是如此,此联当时成了绝对。
后来,有一个考生到天津镇海楼游玩,看见镇海楼上放着一些大炮,这才对出了下联:‘炮堆镇海楼’。此联的偏旁同样也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部首,因此,成为美谈。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灯垂锦槛波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桃燃锦江堤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酒钤堂案灯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焰钉河堤树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烽销湖堤楼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秋凝银桂堤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焰镶沼地枫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焰镕海坝枫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烽鏖汛地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