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对联-佛禅对联书法欣赏(修心禅意对联)

作者:学习知识 来源:网络 日期:2023/3/4 9:36:41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一粒 一个

“洪椿晓雨”,峨眉十景之一

洪椿坪古寺不仅以其自然景观著称,满寺之楹联也闻名于世。既有“百字”长联,又有四字短联。尤其是充满禅意的庙联随处可见。

如:

“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象空”;

“不灭不生,洪椿难老;无人无我,千佛同心”

.................

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斋堂门前的一楹联,联文:

此联对仗工整,古拙朴实,深入浅出,尤其是用“一粒米”对“半边锅”,通俗而得体。并且,联韵铿锵,浓墨巨点,用“藏世界”对“煮乾坤”,元气淋漓,磅礴而含哲理。灌注了撰联者强烈的审美之主体意识,堪称楹联之上乘者!

遗憾之事,其撰联者却为迷惑。有人说是根据唐?吕洞宾“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乾坤”所改;有人说是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题;而《峨眉山楹联选集》一书干脆落“佚名”。

其实,现在要寻找其原

作为上乘之联,自然少不了各种品赏之言。

初看则为:在一粒米中,藏得下整个世界;半口锅里,煮进了整个天地。然而,就其内容的哲理和深奥,却众说纷纭。最常见的说法:“是对山中僧人清苦生活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他们坚持苦行虔诚礼佛的豁达态度的赞扬。这种日常物质生活的极端清苦与精神世界的超脱和乐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构成了有机的对立统一。”对此,我不能完全苟同。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粒米”、“半边锅”的表相来说,是山中僧人清苦生活的写照。其实,凡对佛理有一点认识的人都知道,佛家禅语是不能讲的,一说即不中,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

禅是一种智慧,禅是一种心境

描写主观静心时的禅炼感觉,或顿悟时的兴奋欢快,又常移情于周围环境,即山林、夜色、秋风、清泉,或一粒米、一尘沙等。正如有人这样描述:“它打破了常俗的知解框架,从大时空(宇宙)的角度进行思维”,“有时,它又将那些复杂而纠缠的人生疑问与痛苦一语道破,显得那么酲豁,极通俗而快捷”。比如:达摩祖师的一句名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又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特别是“一微尘纳三千大千世界,一刹那里收尽三世一切时劫”。这些语言绝非是简单的字面之义,而应该是在描述一种境界:在小的事物也藏着万象的意义,透过细微的事物能够看明白一些大道理,领悟到一些东西。如果上升到哲学的角度,那就是“小与大”、“个体与整体”的辨证关系,并构成其有机的对立统一。其实,这才是此联哲理妙趣的支撑点。

“小与大”,是相对存在的,一般人执着于事物外在形体的大小,被心眼蒙蔽了。象一粒米,可以说小的太容易被人忽视,被人忘却,但是,米里却蕴涵着世界上所有的伟大力量,人类生命的根基,表现出无穷的灵光和智慧。正如瑞士现代著名雕塑家、诗人贾科梅蒂谓之:“事物内部有着某种非常宝贵非常权威的东西,可我常常被外表的真实所困扰。外表的真实与内部的真涵,看来是有差别的。一切事物在这一瞬间里都似乎有点怪诞,毫无价值可言,应予丢弃的。”是呀,“一粒米”就是这种“非常宝贵非常权威的东西”,因人类的生存似乎永远离不开这小小的米粒。同时,“外表的真实”是“一粒米”,而“内部的真涵”则是一个世界,一个有着无穷灵光和智慧,人之活动的世界。

同样的道理,“半边锅”是“外表的真实”,而这“半边锅”内的“乾坤”(即人类的活动)才是其“内部的真涵”。换句话说,此联的绝妙之处,就是撰联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将“外表的真实”与“内部的真涵”相撞击的“一瞬间”,蕴涵着哲理“小与大”、“个体与整体”的辨证关系,营造出了一种“怪诞”对比的升华----禅意,进而丢弃了它的“外表”,把握住了它的“本底”。并以“藏”和“煮”二字于联语中,将“一粒米”和“半边锅”的“真涵”披露于人,留给人们一个偌大的空间,令人去思考,去再创作。

这里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物件都可代替花来示法,即使是一粒米或一粒细沙,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个天地。事事以小见大,只有着眼做好小的事情,才能做好大的事情。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那就是一种伟大。

当然,作为禅意的庙联,也离不开佛经之教义。按华严宗教义之一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分析说:“一”是“十”的基数,“十”由十个“一”组成,无“一”即无“十”,可知一就是十;同理,十中每个一的自体,也就是第一个“一”,十之本身无独立自性,所以说十即是一。由此推论,多与一,一与多,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都是相等关系。并且,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传统人文里都以之为“最”。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九九归一即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又回到本初状态。其实,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一种再造,一种涅槃,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总之,在品读庙联时,应以其佛经之教义为基础,抓住其“小与大”、“个体与整体”的辨证关系,特别是由这种关系而升华的禅意,把握其本质,即一粒米就是一个世界,可看到悠悠岁月的绵长无尽,半口锅好像充满着所有山川的生命。

作文 | 周聪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24468.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