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愤填膺咋读
在汉语中,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寓意。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成语“义愤填膺”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力量感与情感色彩的词汇。
成语释义
“义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人怒,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公惧,使厚成父求成于卫。卫人辞以难。厚成父归,复命。公惧,以其属五千人,门于卫,卫人不设备。公入登台,负剑临之,曰:‘余忘吾罪矣,敢不从君而亡!’卫人请盟,许之。公出,舍于外,使行人子羽谢焉,且告之悔。卫人围之,弗克而还。公惧,以其属七百人涉河。卫人追之,不及。公入于晋,晋人送之。卫人纳之,立之。公曰:‘余之罪也夫!’遂逐石祁子,而复公子毁隃。君子是以知桓公之失道也,以其怒也。怒而不义,故曰:‘义愤填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正义的事情而感到极大的愤怒。
发音指导
要正确地发音“义愤填膺”,首先需要了解每个汉字的准确读音:义(yì)、愤(fèn)、填(tián)、膺(yīng)。注意,这里的“膺”字可能对一些学习者来说不太常见,它的拼音是yīng,声母是y,韵母是ing,声调是一声。整个成语的拼音是:yì fèn tián yīng。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义愤填膺”通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对于不公平、不道德或者不合法行为感到极其愤怒的状态。这种愤怒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基于正义感的强烈反应。例如,在看到有人欺负弱小或是社会上的不公现象时,人们可能会“义愤填膺”,采取行动去帮助受害者或改变现状。
成语故事
成语背后的故事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义愤填膺”的典故来源于古代历史事件,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正义的追求以及他们面对不公正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与决心。
最后的总结
了解并掌握成语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希望通过对“义愤填膺”的学习,大家不仅能够记住它的发音与意义,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