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籍贯是什么意思,你的籍贯怎么填写才正确?

作者:学习知识 来源:网络 日期:2022/12/13 16:47:34 人气:13 加入收藏 标签:籍贯 祖父 出生

核心提示:“籍贯的填写可以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即中国公民的籍贯应为其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即户口所在地);如果祖父去世的,则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等。”

“籍贯”在如今的社会中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但在法律意义上仍然是个人资料之一,而且有严格的定义。对此,公安部有个详细的解释:籍贯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时其祖父的居住地,我们在填写户口本“籍贯”一栏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填写的。

在现代,籍贯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时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本上的“籍贯”一栏就是这个意思。然而在古代,籍是籍,贯是贯,“籍”指的是役籍,即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分别有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籍别。

古代的“贯”与现在的“籍贯”差不多,指的是一个人的祖辈居住地或出生地。从清代开始,乡贯和役籍开始合并,久而久之,“贯”与“籍”就很难分开了。不过,在特定场合“役籍”一词仍在使用,比如“党籍”、“军籍”、“学籍”。

籍贯怎么填写才正确?

籍贯一般以某人的太祖父(或高祖父或曾祖父)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或太祖母(或高祖母或曾祖母)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 或外太祖父(或外高祖父或外曾祖父)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或外太祖母(或外高祖母或外曾祖母)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作为某人的籍贯。

1、一般填法: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县/县级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

省级和县级、镇级行政区划中间不写地级区划(地级市)名称。把如今的行政划分地对照 祖辈的长久居住地。

2、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区:自治区/省/直辖市+自治县/县/县级市+民族乡/乡/镇

3、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旗/自治旗(县级)/县/市辖区/县级市/+民族乡/乡/镇

怎么填写籍贯怎么才算规范,还不会填写,那就来看看这五个要点:

1、一般填写出生地。 写到县(区)一级就够了

填写籍贯时,具体到县(市)即可,不需要更细化省/自治区/直辖市 + 区/县 。

比如:上海市浦东区。

或者:安徽省阜南县。

2、省市或者行政直辖市,自治区的简称

比如:上海(沪)

或者:浙江(浙)

3、籍贯是指祖辈居住地或个人的出生地。并不是你现在住的地方。

4、籍贯也不是你户口本的所在地。

如我们之前在湖南出生后来户口迁移到北京去了(那么我们的籍贯依旧是湖南的“湘”)而不是北京的“京”。

籍贯不是指身份证上的户口,而是指祖辈生活的地方。再举个例子给大家,如张三此前户口在四川,出生地是湖北,祖籍(曾祖父辈及以上)是湖南,如今户口从四川迁到了北京,那他的籍贯还是湖南。

5、籍贯一般都是从父籍,个别从母系的,这个就要因人因事而异了。

“籍贯”那些事

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中国人对土地的复杂情愫,都流动在文化的血液里。

绵延几千年的“孝”文化,用姓氏和家谱,续写着乡土情怀,巩固着宗族认同。一代代黄皮肤,重“孝悌”,讲究“百善孝为先”,牢记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籍贯,标示着人生来处

以籍贯来称呼对方,是古代名人之间惯用的做法。

唐代诗人孟浩然,籍贯是襄阳人,时人称之为“孟襄阳”。民国初期,袁世凯被好友称作“袁项城”,段祺瑞被好友称为“段合肥”、黎元洪被好友称为“黎黄陂”。

现代的职场和熟人之间,也不乏这种地域标注。比如办公室里的“小山东”、“老北京”。

籍贯,维系着人与故乡的关系

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北世族因为动乱而迁居江南。他们并没有编入江南户籍(黄籍),而继续使用华北籍贯(白籍),甚至直接在江南划出一块,复制华北的地名。这些外来权贵享有各种特权,造成国家在财政、统治上的问题。因此,西晋、东晋多次实施“检籍”政策,强制将户口编入所在地,也屡屡引发白籍户的反抗。

国民政府1931年制定《户籍法》时,就采用了“本籍”制度,规定“子女以父之本籍为本籍”。不管生于何地,祖父的祖父决定着一个人是哪里人。随着老蒋败退,这一做法也延续到了台湾。90年代之前,台湾举行选美比赛,一众美小姐都标注着河北人、辽宁人、湖南人,其实都是台湾出生的,标注的只是本籍,但维系着乡土意识。虽然后续国民党内派系斗争,本土派逐渐掌权,消解了本籍制度。但今天回头看,本籍有着极强的家国象征意义。

籍贯,任职禁限与科举捆绑

乡土意识,不仅潜移默化于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纳入了社会治理,成为统治者管理工具箱里的一件重器。

防止地方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是历代朝廷在设计吏治制度时候的考量因素。凡事政局稳定的朝代,对地方官员的任职限制就多一些,多要求回避本籍,防止乡土籍贯观念影响地方治理。

对于那些已经当了官的,任职回避,离开乡土。中央政权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官员调配、异地任职,强力“宏观调控”,彰显和保证了朝廷权威。后续又演进出了“亲族回避”、“师生回避”。禁限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领导干部的任用中得以运用。

对于想着当官的,朝廷则要求按地籍参加学堂和科举,把有文化的这些天下士子们,捆束在乡土,让他们不离家、不得离家。

籍与贯:本意不同,融合使用

北魏诗歌《木兰诗》

昨日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从军的故事人人皆知。朝廷为什么同意木兰代父从军呢?因为木兰家是军籍,因此必须服兵役。

先说籍。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每家人都是给帝王当差,因此每家每户都有“籍”。“籍”就是指“役籍”,即一个人及其祖先(一般指一个家庭)所从事的徭役种类,一旦定下来不能随意更改。籍别,有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煮盐的是灶籍,做工的是匠籍,当兵的是军籍,凡此种种。

以籍为标志的户役,很早就出现了。三国时有士家;南北朝时有使作户、军户、绫罗户;唐代除亭户外,还有绫织户、工匠户及其他各色人户。

为便于管理,同一种户役的人户都编入一份册籍。各种户役有各种册籍,地方官按籍征役。历朝的制度都是“役皆永充”,意思就是户籍一经确定,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灶籍的人就得世世代代为朝廷从事煮盐的徭役,军籍的人就得世世代代为朝廷当兵打仗。“籍”不能假冒,并且有等级区别,涉及到自身利益或子孙前途。古代造假,成本很高很高滴奥……

秦淮八艳有个董小宛,本是乐籍,不能与民籍通婚。但造化弄人,爱上了扬州才子冒辟疆,冒有一个门生在礼部工作,而礼部掌管乐籍,“走后门”为董小姐更改了役籍,才成全了一段姻缘。

百度百科 / 董小宛

董小宛(1623年-1651年),名白,字青莲,南直隶苏州(今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谈完籍,再说贯。

古代的“贯”,与现在所说的“籍贯”就差不多一个意思了。“贯”又称“乡贯”,是指一个人的祖辈的居住地或出生地。

《隋书·经籍志》

“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我们现在填写户口和《干部任免审批表》,籍贯一般只到“县”就行了,如江苏泰兴。但是古代的“贯”,要详细到乡、里、村。清末状元刘春霖,贯填的就是“直隶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

“贯”不准假冒,否则会受到严厉处罚。不过“贯”与“籍”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可以随出生地的变动而更改,二是不存在等级差别。

做什么行当,和在哪里营生,难以分开。一人有役籍,也必有乡贯。从清代开始,乡贯和役籍就已经开始合并了。雍正年间,土地改革,“摊丁入亩”,把人口税摊入田亩,“籍”只作户口用,不再作派差役用,“籍”的功能慢慢开始弱化,“籍贯”二字连用时就多指“贯”,慢慢约定俗成就一直沿用至现在。

今天的特定场合,仍然在使用“籍”的概念,如“党籍”、“军籍”、“学籍”,含义与古代的“籍”相同,只是已经不存在等级划分罢了。

现代籍贯,并非户籍

户籍,指我国居民户口簿登记所在地,一般是指出生时其父母户口登记地方,通常是家庭户口簿上的户口所在地。但由于搬迁、上学、工作等原因,本人户口会迁移到单位、学校等,这时户籍所在地就发生了变更。如某考生出生在西安,后来因为考上了南京某大学,并且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那么他的户籍所在地就变成了南京。

百度百科 / 籍贯

籍贯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出生地。又名祖居地或原籍,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系的,原籍地是原来的籍贯。

“籍贯”填写本人的祖居地(指祖父的长期居住地),是1999年全国范围内重新填写新版《干部履历表》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填写说明”的解释, 。祖父的长期居住地,大多数与祖父的出生地、户籍地是一致的。如果祖父出生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也最好填写长期居住地一致的出生地或者户籍地作为籍贯。

可以综合祖父往上直系亲属的籍贯、祖父的出生地与户籍地、祖父的长期居住地的具体情况,向管理使用该资料的单位或部门咨询,一经确认,非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改动,以免因档案资料的矛盾冲突带来新的困扰。祖父的出生地这一说是此“填写说明”的一个歧意,后来的历次文件都把这一说法取消了。

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户。

籍贯,一个有趣的统计

新中国自1955年设立院士制度以来,经过数次增选,共产生了2300多位院士。有爱好者统计了两院院士的籍贯情况,看了若有所思,真真有一些意思。

江湖总是流传,江浙人聪明,侬睽睽,江苏以450人的人数居榜首,浙江以375人具第二把交椅。江浙两省以不到全国10%的人口,贡献了近40%的院士!广东、山东和福建依序排在3-5位,东部沿海地区整体领先于中西部。

盛产院士的地区,一般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些对人才的成长和培养都至关重要。

籍贯的变迁

如今“籍贯”是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然而在古代,籍是籍,贯是贯,是两码事。

先说说籍。

南北朝时期的木兰从军的故事人人皆知。朝廷为什么同意木兰代父从军呢?因为木兰家是军籍,因此必须服兵役。在古代,普天下的人都有属于帝王的当差人户,每家每户都有籍,煮盐的是灶籍,做工的是匠籍,当兵的是军籍,如此种种。“籍”指的是役籍,即一个人及其祖先(一般指一个家庭)所从事的朝廷负担的徭役种类,也是其所从事的职业,一旦定下来不能随意更改。举个例子,我们熟知的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是乐籍,本不能与民籍通婚,但偏偏造化弄人,爱上了扬州才子冒辟疆,于是冒走后门,让其门生礼部张某(礼部掌乐户籍),为董小姐重新落籍,这才有小宛嫁冒门的一段佳话。

籍,也就是役籍,分别有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籍别,不同的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严格管理,如民籍归地方政府,军籍归兵部,商籍归户部,匠籍归工部,儒、医、乐籍归礼部等。“籍”不能假冒,并且有等级区别,涉及到自身利益或子孙前途。

说完籍,再说说贯。

古代的“贯”与现在所说的“籍贯”差不多是一个意思,我们寒暄的时候说的“您老家哪儿”就是指“贯”了。

“贯”又称“乡贯”,是指一个人的祖辈的居住地或出生地。我们现在记籍贯,一般只到县级就可以了,如江苏省泰兴市,但古代的“贯”要记到乡、里(村)为止,比现代要详细。例如清末最后一个捡了大便宜的状元刘春霖,他的贯就记成“直隶肃宁付佐乡北石宝村”,这样才合规范。当然,“贯”也是不准假冒的,否则同样会受到严厉处罚。不过“贯”与“籍”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可以随出生地的变动而更改,二是不存在等级差别。

明朝户籍信息

图为清代门牌,相当于现代的户口薄

12345678

2

籍和贯是怎么混淆的?

籍和贯虽然是两码事,但也有关联。一人有役籍,其籍所在必有其乡贯。所以乡贯与役籍往往合并。从清代开始,乡贯和役籍就已经开始合并了,也可以说是写文书的偷懒,比如应该按规范写的“发回原贯原籍当差”写成“发回原籍当差”,其实也不难理解,回老家一定还是干原先干的事情罢了,就跟我们现在从城里返乡一个道理,久而久之,“贯”与“籍”就难分了;另一个原因是雍正年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把人口税摊入田亩,“籍”只作户口用,不再作派差役用,“籍”的功能慢慢开始弱化,“籍贯”二字连用时就多指“贯”,慢慢约定俗成就一直沿用至现在。

不过,在特定场合仍然严格区分和使用“籍”这个概念,比如“役籍”一词仍在台湾使用,“党籍”、“军籍”、“学籍”也在使用,其含义与古代的“籍”相同,只是已经不存在等级划分了。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2318.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