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知识大全网站改版中:主站将改版成软件下载,PPT,个人简历等等内容,现有内容保留到旧版中去。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知识 > 正文

诗-古诗-诗句-诗文-【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鉴赏

作者:学习知识 来源:网络 日期:2023/2/25 10:58:11 人气:4 加入收藏 标签:杜甫 诗人 诗歌 时期 洛阳

【杜甫三首】杜甫三首诗赏析

在杜甫的三首诗中,王岳、王春和李世豪是杜甫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杜甫无疑是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如何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杜甫的伟大和他的诗的豪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三首》这篇文章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很有讲究。这三首诗分别是《望月》、《望春》、《石壕官》,恰好是杜甫三个时期的不同代表作。《望月》是杜甫求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石壕望春与官员》是杜甫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所以我觉得这三首诗可以帮助中学生了解杜甫诗歌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尤其是杜甫诗歌在安史之乱前后的风格变化。

王越

―――“齐、赵、邱、马放荡不羁”的少年豪情

著名诗人杜之孙杜,出生于一个“尊儒尊官”的文学世家。他7岁学习诗歌,15岁成名。杜甫开元十九年开始漫游吴越,五年后升洛阳,但不是第一,后漫游齐、赵。二十四岁时,诗人开始了“秋狂”的漂泊生活,《望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豪情。诗中没有“望”字,但紧紧围绕着诗名“望月”中的“望”字,由远及近,再到凝视,最后到希望(愿)。诗人不仅描写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而且表达了他勇攀高峰、不畏艰险、以万物为荣的志向。他朝气蓬勃,在漫游中也能看到杜甫“风流于齐赵之间,车马颇清狂”的青春豪情。

看着春天

――十年泪,永不干袖的中年伤

“安史之乱”期间,战乱纷争不断,杜甫故里消息稀少。此时,杜甫亲眼目睹长安城的笛条在沦陷后散落一地,历经逆境而思乡,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爱国诗——望春。整篇文章围绕“王”二字展开。前四句抒情,结合场景。全诗平静自然,表达了诗人忧国、受伤、想家、自怜、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写得响亮清楚,所以流传了1200多年。杜甫在被贼困的八个月里,写了大约二十首诗。如果是深沉含蓄的话,这首诗应该是领袖。透过《望春》,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沉郁失意的风格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特点。

李世豪

——“眼干即可见骨,天地无情。”

唐肃宗得德第二年(公元757年),十月收复长安、洛阳,玄宗返回长安,在全国引起“中兴”。但是好景不长。平叛失败,洛阳大乱。杜甫,48岁,离开洛阳,途经新安、石昊、潼关,过夜,前往化州赴任。他所到之处都充满了悲伤和痛苦,这对诗人造成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因此他写了一系列反映战争现实的诗歌。著名的《三官》《三别》等诗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讲述了警察们夜间去石昊村抓人征兵,连身体虚弱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艺术上,简洁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歌词和论据嵌入旁白,爱恨分明,场景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杜甫三首诗

――以点代面谈杜甫。

《杜甫三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普通课文,却是帮助中学生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最佳材料。通过三首诗这样一个小点,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杜甫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又能体会到安史之乱对杜甫造成的人身伤害。我们还可以通过石昊官员了解“三官”和“三别”,了解杜甫作品中反映的安史之乱后期政治腐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以及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因此,我认为《杜甫三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杜甫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歌风格,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以及杜甫“忧国忧民”这一标志性特征的形成。三首诗很短,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杜甫,值得细细品味!

本文网址:http://clewo.net/xuexizhishi/23135.html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