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读音组词
“箩”字在汉语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字,其拼音为 “luó”,属于第二声。这个字的基本意义是指一种用来盛放物品的竹制或藤制容器,类似于篮子或筐。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箩”是农民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它不仅用于运输粮食等农产品,也象征着丰收和富饶。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现代人们不再大量使用这种传统工具,但“箩”这一词汇仍然活跃在我们的语言当中,尤其是在一些成语、俗语以及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与“箩”相关的词语及短语
由于“箩”的形象特点——容量大且用途广泛,因此围绕这个词形成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一箩筐”就是其中之一,通常用来形容数量非常多的事物;而“满载而归”中的“载”有时也会被替换为“箩”,用以强调收获之丰。“挑三拣四”里提到的“挑”,如果换成“箩”,则更加直观地表达了对物品进行精心挑选的过程。在某些地方方言里,“箩”还可能有着特定含义或是作为其他词汇的一部分出现。
“箩”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乏对“箩”的描写。例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就有这样一段:“只见宝玉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红漆金边的果盒儿……又有一个大大的青布包袱,里面包着几件衣裳并些零星物件,旁边却摆着两个新编的竹箩。”这里通过对具体物品(包括“竹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当时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奢华场景。在很多诗歌里,“箩”也被诗人借来比喻心胸开阔或是容纳万物的态度,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有句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箩”,但是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致远、包容万象的美好意境,让人联想到“箩”的宽广胸怀。
“箩”字的文化内涵及其延伸意义
从更深层次来看,“箩”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工具那么简单,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社会价值观念。“箩”代表了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拥有几个大小不一的“箩”,它们既是生产劳动的好帮手,也是家庭财富积累的重要标志之一。“箩”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每当到了收获季节,乡亲们会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收割、晒干等一系列工作流程,而这些活动往往离不开“箩”的参与。“箩”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许多地区都有制作“福禄寿喜财”五色糯米饭放入特制的大“箩”中供奉祖先的习惯,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