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此时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有没有买粽叶回家包粽子吃呢?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也形成了北咸南甜风味。 不过,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每到端午节前后,总有人会转发一条端午不能说 “端午节快乐“,并逼格满满的送上一句“端午安康”。 那么,端午节真的不能说快乐吗?每每看到这个故说风雅说法,确实感到可笑。
首先,“端午”指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日, 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来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纳祥、辟邪攘灾。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到端午佳节,各种贺节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节味浓郁,热闹喜气。正如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有关于端午节俗的真正起源,经过学术界的不断探讨,也有了较明确的共识,即端午节俗起源于辟邪说和五月夏至季节的阴阳转换,而不是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人物或其功绩。 纪念屈原虽然不是端午节的真正起源,但是屈原忠君爱国的形象深入人心,加上历代官员对于屈原的推崇,逐渐使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中最重要的内容,以至于人们忽略了它的最主要源头。
有人说端午节是纪念已故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和清明节一样,应该满怀悲痛,为逝者讳,不宜说“快乐”,而应该说“安康”。其实端午节的起源本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人们为了祛除邪祟,祈求幸福的节日。再者端午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其习俗也已发生变化,发展成人们团聚的佳节。
因此在端午节,“快乐”并没有错,而强调“安康”装有文化的那些人,反而有故作高雅之嫌。 真要较真的话,儿童节最初是为了悼念战争中死去儿童而设立的,按这个逻辑,是不是儿童节也不能说快乐,只能伤感满怀了? 所以说,该有的仪式感可以有,但无需拘于“缛节”。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系,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的。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大多数都与祭祀有关,端午节因赋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认知的说法,它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流传的不能端午节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头罢了,并无依据。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上辟谣端午不能说快乐的说法,引用的例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殿宴君臣》诗的序,其中写到:“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这是表明古人也在道一声“端午节快乐”。张颐武写道:“有媒体炒作,有位不知其来历出处的非遗专家杨广宇,说不能说端午快乐,只能安康,结果成了网络里流行的帖子“。这位所谓非遗专家之说并无依据。而在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现已经证实,所谓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查无此人。 流传的端午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更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缺乏认知而产生的一出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