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实习鉴定报告
平常的我比较喜欢看书,就是买电脑后我还是会关掉电脑,从学校图书室里借来大量的书籍看,这是一种习惯。最近要去实习了,我想去书店实习最好了,既可以学到东西,又可以免费看书,那是所么的好啊!
有时候真是就这么么巧,想什么来什么,我还真的找到了新华书店实习的机会,我对自己的想象力和实现的能力感到十分的惊叹!
我们一行三人选择了xx省新华书店作为实习单位,当初考虑,一来是为了就近方便,而来也让准备考研的同学容易调整时间.虽然抱着三心二意的心思,不过此行也颇有收获,而且就收获而言,反面的例子倒多.
通过实习,我们亲身体会 到了传统体制下的无奈困惑以及新生体制脆弱和流于形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总结 出若干问题,以咨后来者借鉴吧:
一、激励欠佳,管理待改
激励欠佳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书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传统的所谓临时工和正式工的鸿沟差别仍然存在,另外领导级别和全力的不对称,有名无实等等,管理的核心是员工管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不对称也是制约省店发行效率的关键因素,虽然有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际而办法解决,但是倘若没有制度保证,效果有限。
二、市场分割,渠道不畅
据了解的情况看来,当前阻碍全省图书发行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市店与省店系统分离.我们所在的省店只负责武汉市之外的省内基层店的供销,受传统计划 体制的影响,原以行政区域划分为特征的若干独立的图书发行法人个体仍在运行,导致了省有省店,市有市店,县有县店.尤其是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省店和市店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省内来看,阻碍了资源、人才、信息的合理配置和流动,造成极大的浪费,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物流中心的建设,由于市场分割,省店为满足发展需要,计划兴建一个独立的物流中心,而市店前几年已经花巨资完成了物流中心的建设,重复建设造成资料浪费不算,面对有限的市场容量,未来可能出现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从省外来看,一省图书市场的分割容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打击先进,纵容落后,难以应对新环境下的竞争要求。省内的图书发行渠道的不畅为民营个体书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也在为外国出版发行企业承担潜在成本,实在的大大不利。
三、广种薄收,积弊甚多
这是由我国目前出版系统固有陋习所造成的。出版社选题策划采用广种薄收的经营策略,不仅大大降低了单种书盈利的可能性和空间,同时也大大加大了批销商的负担。以省店为例,图书品种滥多给省店有限的批销能力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单种书面市的机会和时间,长此以往,没有机会上市的好书可能越来越多,而社会和经济效益差的劣种书充斥图书市场,(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问题),进一步打击了编辑的信心,也消耗读者的耐心,百害而无一利。
四、有名无实,人浮于事
说实话,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国有企业给我们第一印象就有有名无实、人浮于事的感觉,大概是听多了吧。不过亲身经历之后,也仿佛可以确凿如此判断。单不说我们呆了两个星期的配货区,游手好闲的临工,空旷的仓库还有混时间磨蹭的收录员等等,其实我觉得这还是制度上的小问题,省店这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独立公司不独立,连锁不连锁。典型表现在名头上的下属公司崇文图书发行公司不仅人事权和财权两空,而且连业务上也多受“上级部门”制肘,我想这种“中国特色”实在要不得,不仅掩盖了原有体制下根深蒂固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抹煞了发行体制改革多年来努力的成果。
以上是这六周的实习所获得的全部感受和体会,虽然此次实习没有缘分沐浴出版体制改革成果的春风,但有幸机缘能亲历旧体制遗留下的若干问题,体会当下发行人的若干困惑,大致上也可以理解我们在省店工作的师兄满腹的苦水了吧。
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已经到了深入阶段了,我常认为,发行其实是出版行业事转企迎对市场化以及中国入世后随之而来的国际化改革的排头兵.暂且抛开文化效益不论,单论经济效益,新的产业标准以及新的经营标准绩效考核标准应该从发行业中诞生并巩固,因为只有经过市场考验的产品才能经受时间的洗练,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效益,图书产品虽有自身特殊性,但这条规律也不例外.然而通过实习,我只能无奈的讲,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而我们xx省的发行体制则落后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步调.
也许我们国家的书店确实要改革了,不过现在我的任务管不了那么多,只能提一下建议,是否有人看得到,我也不清楚,只能在心中慢慢的着急了。
以后实习的机会还有很多,把握好每一次机会是最重要的,我相信我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实现自己在实习中学到最多知识的机会的,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