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语态 vs 被动语态:为什么你应该抛弃被动语态
在英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都是表达一个动作的两种不同方式。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更加容易表达意思,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能够使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流畅,并且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为什么你应该抛弃被动语态,并转而使用主动语态。
什么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是一种表达“主体做某事”的语法结构。例如,“他写了一本书”中,主体“他”是动作的执行者,“写”是动词的原形,而“一本书”是动作的对象。主动语态强调动作执行者,是日常交流中最为常用的语法结构。
被动语态则是一种表达“受动作影响的主体”的语法结构。例如,“这本书被他写了”中,主体“这本书”是动作的承受者,“写”变成了被动语态的形式“被写”,而执行者“他”成了对象后置的介词短语。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对象,通常用于科技文献和学术文章中。
主动语态更具有效性
使用主动语态能够使文章更具可读性。主动语态中,主体动作执行者通常出现在主语位置,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而动作执行者的动作也显然更容易被放在动词位置,这使得句子逻辑更加清晰。例如,“我喜欢这首歌”和“这首歌让我感到愉快”这两个句子中,前者更加生动,句子逻辑更加清晰。
此外,使用主动语态也能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被动语态常使用负责叙述主语从被动者处接受行动的过多的介词短语,导致句子显得冗长、累赘。而使用主动语态能够减少这种草率的词汇,使文章更有效地传递观点。
被动语态必须谨慎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采用被动语态能使文章更加精确,主要发生在涉及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科技文献中。在一个实验室环境中,“实验者体检时间”比“时间摆脱了实验者”更加严谨。
然而,被动语态也有一些缺点。使用被动语态可能会模糊文章的主题和意图,使读者更难以理解作者的意思。如“这个表格被必要的修改所影响的数据填写了”和“必要的修改影响了数据填写”这两个句子中,前者含义模糊不清,后者则更加精确明了。
结论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更合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简洁明了。主动语态最大的优势是使得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读者能够更加易于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因此,我们建议尽可能使用主动语态,让你的文章增加力度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