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流传已久的一句成语,意思是指当事人由于太过深陷其中,难以客观地看待事情。而旁观者则可以相对客观地看待事情。这句成语往往被用于揭示当事人的局限性,警示人们应该学会客观地看待事情。
当局者迷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某些事情时,会因为自身的经历、情感等因素而产生偏见。这时候我们就成为了“当局者”,被情绪绑架,难以抛开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去审视问题。这种局限性往往会让我们无法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比如说在工作时,如果我们是某个项目的负责人,很容易陷入到单方面的思维中,更加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对项目的贡献。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全面地审视项目的进展。而如果我们是企业的经理人,对于某些重要的决策,也容易因为权力、面子等原因做出一些不恰当的决策。
旁观者清
相比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则是指那些不深入参与到事件中的人,由于身处局外,相对客观地看待事情。其视野更为宽广,立场更为公正。在危机事件中,旁观者的参与,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危机。
比如说,如果某家企业的生产发生了重大故障,那么作为外部关注者的媒体,他们的报道和信息公开,往往能够对企业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避免企业的信息封闭和内部掩盖。在人际交往中,旁观者往往能够给人提供一些比较客观、公正的意见,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事情。
如何既做当局者又做旁观者?
尽管“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成语,警示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但实际上,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都难以避免在某些时间成为“当局者”。我们难以达到自我完全超越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当局者迷,尽可能地做到旁观者清。
首先,我们需要消除自己的偏见,尽可能地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方能得出更加客观的最后的总结。其次,我们需要主动寻求别人的意见,以多个视角看待事情。最后,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局限性,在做出决策之前,我们需要仔细地权衡,一边检视自己的偏见,一边试图用旁观者的角色替自己考虑,从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总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成语,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被用到。它提醒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保持谦虚的态度,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在决策之前深入思考,提高自己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的决策能力。